苏州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亮出成绩单 风险预判实现“靶向”监管
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确定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食品安全监管“四责两责”中的主要责任之一。
从2013年到2018年,苏州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的年总抽样量逐年从43,456批增加到72,598批,全市1000人的食品抽样率也从4.12批/ 1000人增加到6.80批/ 1000人,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
海量数据织出一张覆盖城乡的食品安全监测预警网,苏州市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向好。
经过多年持续的食品安全采样和监测,苏州在2012年建立了食品安全监测和预警网络平台。此后,市食品安全办公室牵头与市农业委员会、食品药品管理局、食品、检验检疫部门和其他部门联合发布月度抽样和联合公告。从2017年开始,每周发布监督和抽样检查公告,每月发布联合公告。此外,各种主要季节性食品的抽样检验数据已经及时发布,以便解释食品安全指标,并对消费进行预警。
2018年平台全面升级为苏州市食品安全检测联盟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全市各部门各县区食品抽检监测数据的高效互通。新平台立足抽检工作根本,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创新开发了在线部署分配任务、抽检数据集中送达、自动生成不合格及问题产品核查流转、异议处置综合登记管理、核查处置进展跟踪反馈收集、在线点击及时发布抽检公告、承检机构统一管理与绩效考核等功能,大大提高了抽检工作效率。
如何让海量的数据信息变成监管工作更有力的推手?苏州市食安办每年组织开展数据汇总和分析评估,在此基础上,2017年在全省率先综合分析了2013-2017年全市食品抽检监测汇总数据,正式发布《苏州市食品抽检监测数据五年分析简报(2013-2017年)》,为监管部门强化风险预判、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地开展监管工作提供了参考意见,进一步提升监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检验机构大PK提升业务能力
专家出题“月考”保精准
每年数万条抽检监测信息,由全市几十家检验机构采集汇总,这些承检机构的业务能力是否过关,决定了苏州市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的准确性。为此,苏州在全省首创建立抽检监测工作月度考核机制,监管部门、抽检专家共同参与,统一考核标准,每月随机考核、公开通报结果,督促承检机构强化管理、提升能力。
2017年,苏州市食药监局通过招标确定了12家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承担市本级食品抽检监测任务,当年制定了食品安全抽检监测承检机构工作规定和考核管理方案,明确了食品抽样检验的工作要求,积极探索考核食品抽检工作时效质量的可行性模式。去年底,为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质量和检测水平,确保抽检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市食药监局探索经验和抽检实际情况,广泛征求市食品抽检工作专家库成员意见,制定了《苏州市食品抽检监测工作承检机构月度考核方案》。
该方案结合部署任务、每周发布公告的高节奏、高频率工作模式,统一考核标准,规范考核行为,从承检机构完成任务时效质量、承检机构现场采样照片和检验报告原始记录、承检机构违反相关工作规定和被各级主管部门检查处理情况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评。每月随机抽取考核对象、随机抽取专家库成员,对承检机构的抽样工作进行考核、对通过测评的抽样人员进行跟踪评价,并以通报形式下发考核结果,督促承检机构强化管理,确保抽检工作客观公正、准确可靠。
去年7月,苏州市食安办、市食药监局联合开展了全市食品安全检验机构能力比对活动,各检验机构现场PK业务能力。活动包含抽样规范测试、盲样检测考核、实验室现场考核和全市抽检培训四大环节,涵盖了液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和致病菌微生物多种实验操作技能。据了解,这项检验机构能力比对活动已举办了五次,这次是历年来参与单位最多、内容最丰富、考核最全面、难度系数最大的一次。
采样人员通过测评才能上岗
统一备案制度省内首创
对于食品抽检监测,不少老百姓以为是执法人员乔装成普通消费者“暗访”,从市场上买回货品或消费时取样留存。殊不知,采样前工作人员就需“亮明身份”,采样过程必须符合操作规定,并由生产者或销售方签字确认。如此一来,日常抽检工作中就会遇到不少商家拒绝采样、不配合签字或是质疑抽检人员身份及采样规范性的情况发生。
抽样程序是否规范有序,直接影响到抽检结果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为规范食品抽样检验行为,推动承检机构加强管理,苏州市食药监局在全省首创抽样人员统一备案管理制度,对食品抽检工作承检机构的备案抽样人员进行业务测评,通过能力测评的人员才能开展抽检工作。
2019年度苏州市局本级食品抽检工作共有11家机构196名抽样人员备案,去年11月市食药监局分批组织了两次测评,最终180人通过测评,采样人员信息也在市局网站上进行公示,采样过程中商家如有疑问可以直接查询。
抽样检测的规范性要求也进一步加强。采样时,人员要求统一着装,按规定向商家出示委托书,采样、检测操作流程规范,抽样过程全程录像,每抽检一批次样品都要按要求拍摄8张照片。
2018年,苏州全市各级财政投入经费超过7500万元,完成食品快检143万余批次,完成食品(食品相关产品)实验室抽检监测共计72598批次,超额完成法检4448批次,发现不合格及问题产品1290批次。全市食品抽检合格率为98.22%,千人抽检率达到6.80批次/千人,各部门各地区发布抽检信息261期。针对农兽药残留的抽检达到26938批次,发现不合格396批次,食用农产品抽检率达到2.52批次/千人,对照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指标,已超额完成。
微生物超标是最大风险来源
2018年抽检监测指标涵盖微生物、食品添加剂、质量指标、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元素等10大类近1000个项目,总计超过58万项次,同比2017年增多15%,平均每批次样品抽检超过8个项目。全年发现不合格指标1384项次。
纵观多年数据,各类指标中不合格率最高的都是微生物指标,说明微生物污染是食品安全最大的风险来源。微生物不合格指标主要为大肠菌群,来自餐饮具、集体用餐配送膳食等品种。
随着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更新和完善,以及检验技术能力的提升和发展,食品监管部门加强了对食品中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指标的抽检,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指标占比有所增加。2018年,非法添加位列不合格指标的第二位。
聚焦菜篮子 关注下馆子
2018年,全市共开展33大类食品及相关产品抽检监测,其中占比最大的是食用农产品(37.10%),其次是餐饮食品(15.45%)。全市食品抽检任务进一步全面统筹,更多地聚焦老百姓的菜篮子和餐饮单位,与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指导意见相一致。
这些月份风险有点大
全年食品抽检月度合格率在97.33%至99.10%之间波动,年度趋势基本一致,每年月度合格率相对低点较集中出现在6-9月份,主要与6月起逐渐进入高温高湿梅雨时节有关。
夏秋时节,细菌较为活跃,食品在加工和保存中易受到污染,出现不合格食品风险相对较大。因此,每年市食安办都组织开展全市范围内的夏季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强化食品安全日常监管,持续开展食品抽检监测工作,预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食品大类不合格率排行榜
2018年全市食品抽检总体合格率为98.22%,其中原粮、可可及焙烤咖啡产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饼干、罐头、特殊膳食食品、食品添加剂大类全部合格,另外25大类均检出不合格或问题产品。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