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理包”加工过程游离在监管之外 如何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是消费购物时重要的参照依据,但内容是否真实可信呢?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日前发起一次调查,选取该省5个城市21家超市和4个电商平台,随机采购样本110份,主要是粮油、饮料、零食、酱调等预包装食品。结果显示,存在生产日期“易抹除”问题的占比83.6%,“易脱落”的占比13.6%。
食品安全大过天,怎样强调都不为过。江苏省消保委的这次调查,指出的“易抹除”“易脱落”问题,虽然还不能直接等同于生产日期造假,但依然不免使我们心头一惊。因为食品安全领域今天仍然出现的个别问题,还不能让人建立十足的信任感。就拿上个月出现的两则新闻来说吧。一则报道称,外卖平台上的许多食物来自于工厂“料理包”,事先加工好,加热就能卖,而“料理包”加工过程游离在监管之外。另一则与商贸超市有关,在打出“日日鲜”口号的一家盒马门店,有市民发现工作人员更换胡萝卜的包装标签,包装日期被挪后了整整6天。在外卖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新零售”概念备受关注的当下,类似一些事情的出现,让人们深刻地意识到,虽然科技更发达了、信息更透明了,但“舌尖上的安全”依然马虎不得,应该继续严字当头,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的质量和水平。
包装标签存在“易抹除”“易脱落”问题,有许多具体原因,比如节省成本,标签本身质量就不好,也有的贪图利益,方便过期时更换标签。特别是后面这一点,是有明确证据的。且不论盒马门店被抓了“现行”,联华超市也曾因两个日期频繁出现,被法院宣判虚构生产日期。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统计,以更换标签、虚构生产日期为主题的裁判文书,近三年有上千件。近年来,还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例如蔬菜一类的商品需要流通,包装销售的日期往往不是“生产日期”,于是用“包装日期”来代替。上述一些现象之所以发生,简单来说是利字当头,但倘若深究下去,也往往有一定的机制性成因,比如包装标签规定不甚严格,后续监管也未能实现全覆盖,使得商家看到“可乘之机”。一句话,成本收益比相差过大,就会有人“铤而走险”。
具体来看所谓的机制性成因。伪造或者虚假标注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过去往往按照《食品标识管理规定》,处以5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才追究其他责任。明眼人可以看到,这个“痛感”其实是很低的,应该进一步明晰法律规定,对把过期食品改日期销售的,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追究,即使有的在日期上作假,生产的食品质量没有问题,也应当以商业欺诈来追究。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包装标签有技术上的改进空间。现有的标签方式主要有三种:喷码打印、激光打印和钢印。如果能换成钢印和激光印,就很难“脱落”或“涂抹”了。有关这方面,现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包装标签“清晰、醒目、持久”,是不够具体的,应该补充增加“不易被抹除”“可追溯标签”等规定,倒逼商家使用更好的标签方式。
食品安全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对食品安全进行严格监管,才能给公众注入信心,让公众吃得放心。包装标签“易抹除”“易脱落”,背后到底有没有隐藏着食品安全问题,需要监管部门前去问一问、查一查,只有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才能确保广大人民群众享有“舌尖上的安全”。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