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购第一要素是质量 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食品消费国
近些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要素水平,进口食品消费量大大增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5年,我国进口食品销售年均增长15%左右。2016年,进口常规食品销售达到630亿元。而据美国食品工业协会预测:2018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食品消费国。在这种趋势下,研究消费者对进口食品与国产食品的不同消费行为、进口食品的消费倾向、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尤为必要。值得关注的是,一项对全国10个城市消费者进口食品消费行为的调研获得了一系列发现。
不同城市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
不同收入消费者对进口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认知
进口食品月均购买次数人口学因素相关性推断分析
注:“++”表示强正相关关系;“+”表示显著正相关关系;“--”表示强负相关关系;“-”表示显著负相关关系;“×”表示相关关系不显著
近些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要素水平,进口食品消费量大大增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5年,我国进口食品销售年均增长15%左右。2016年,进口常规食品销售达到630亿元。而据美国食品工业协会预测:2018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食品消费国。在这种趋势下,研究消费者对进口食品与国产食品的不同消费行为、进口食品的消费倾向、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尤为必要。值得关注的是,一项对全国10个城市消费者进口食品消费行为的调研获得了一系列发现。
研究背景简介
为研究我国消费者的进口食品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本次调研综合考虑地区地理位置、人口规模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选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一线城市,以及东北部的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中部的湖北省武汉市、荆州市,西部的陕西省西安市、宝鸡市,每个城市样本家庭数量300个,总样本家庭数量3000个。
调查根据PPS与随机抽样相结合方法,共获得3000份有效问卷。从调查对象分布情况来看,3000个调查对象分布在4个一线城市、3个省会城市和3个三线城市。调查对象在所在城市居住年限以20~40年的最多(占43%),多数调查者在调查城市居住年限在5年以上(82.8%),绝大多数属于在城市中长期居住的群体。他们的消费行为和对食品安全监管的评价具有充分的地域代表性,可以体现当地真实情况。另外,调查对象中男女比例各50%,基本符合一般消费者人群分布。91.6%的被访问者为21~40岁的青年人,他们更多地接触进口食品,也具有代表性。被访者整体学历水平较高,70%的人为本科以上学历。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属于社会较为稳定的中产范畴,被访者家庭月收入集中在6000元~40000元。
消费因素:质量>安全>口感
调查结果显示,被访者选购食品时主要考虑因素依次为:食品质量(60.6%)>食品安全(59.3%)>口感或味道(53.0%)>品牌知名度(42.3%)>价格(33.2%)>个人习惯(18.9%)>生产地(18.7%)>外观包装(12.6%)>保质期(0.1%)。
食品安全与质量是大部分人购买时的优先考虑因素,说明消费者有一定的食品安全意识。口感或味道、品牌知名度也是重要因素,说明人们可能为追求食物口感或味道而放松对食品安全与质量因素的考虑。此外,部分被访者以价格为优先考虑因素,但是比重较小,说明当下消费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人们更关注高质量食品。但是,对于保质期这个重要食品安全因素,只有0.1%的消费者进行考虑,说明人们对当下购买食品的保质期问题较为放心。
交叉分析发现,从性别上看,女性相对于男性在选购食品时更关注食品安全与质量,而男性比女性更关注价格、食品生产地。从年龄上看,随着年龄增长,人们更注重食品质量与安全、品牌知名度,逐渐放弃对个人习惯、食品口感或味道、生产地的依赖。其中,21~30岁的消费人群比其他年龄段人群更关注食品口感或味道,但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关注度较低,对价格也较为敏感;31~40岁的消费人群最不关注食品价格,但较其他年龄段更关注食品生产地和产品外包装;41~50岁消费人群在选购食品时优先考虑食品安全与质量,对食品口感与味道、外观包装关注度较低,对食品价格最为敏感;51~60岁的消费人群对口感或味道的关注度降低,但将品牌知名度及外观包装作为购买重要依据。另外,已婚消费者更关注食品质量与安全、生产地,未婚消费者更关注食品口感或味道,也更依赖于个人习惯选购食品。
从学历来看,小学学历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更关注食品品牌知名度、安全状况以及个人习惯,对价格、生产地以及食品质量考虑较少;博士研究生在选购食品时对外观包装以及食品生产地的关注度最高,反而对食品质量与安全关注度较低;从高中生到硕士研究生,都对食品质量与安全有较高关注度,对外观包装、个人习惯以及生产地的依赖程度较低,其中本科与硕士研究生对食品价格敏感度最低,初中生最高。
从收入来看,收入越高的人在购买食品时越关注质量与安全、品牌知名度以及产品的外观包装,也会降低对口感或味道的依赖,价格敏感度也会降低,其中月收入在20001元~40000元的消费者考虑价格以及个人习惯的概率最小,但是最关注食品生产地。月收入在3000元~6000元的消费者对食品外观包装以及品牌知名度的考虑概率最小。
信息渠道:新媒体>传统媒体>外观包装
虽然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会有一些标准,但这些标准与其实际获取的相关食品信息密切相关。信息获取越充分,消费者的食品消费行为就越理性。
消费者食品信息来源渠道分析发现,消费者接收进口食品和国产食品相关信息的渠道比重排序一致,依次是:新媒体(网络、移动终端等)>传统媒体(电视、报纸、杂志等)>产品外观包装信息>其他渠道。其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依旧是人们优先获取信息的两个渠道。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食品信息以新媒体为载体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消费者获取进口食品信息渠道更多地依赖于新媒体,获取国产食品更多地依赖于传统媒体。
安全关注:国产食品>进口食品
数据显示,消费者关注国产食品安全或质量问题的比例(比较留意和很留意的共占82.9%),显著高于关注进口食品的人群(比较留意和很留意的共占64.1%)。在不控制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情况下,针对消费者对进口食品以及国产食品安全关注程度进行人口学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同时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对评价结果进行赋值打分(很关注=5分,比较关注=4分,一般关注=3分,不太关注=2分,一点不关注=1分),结果显示:男士更关注进口食品;年龄越高的人对国产食品更关注,年龄越低的人对进口食品更关注,其中40~60岁的人对国产食品关注度最高,20~40岁的人对进口食品关注度最高,说明进口食品更受年轻人青睐。从学历上看,本科生、高中生对进口食品最为关注,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对国产食品最为关注,博士生对国产食品及进口食品的关注不及高中生及大专生。从家庭上看,已婚人士比未婚人士更关注食品安全,这种性征在国产食品中更加明显。从家庭未成年人情况看,有0~14岁儿童的家庭更关注国产食品质量安全,有1~14岁儿童的家庭更关注进口食品质量安全;三口之家关注进口及国产食品安全;家庭成员仅为1人的食品质量安全关注度最低。
对国产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在一线城市、省会城市以及三线城市中大致相同,三线城市略高。对进口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却有较强地域性,三线城市>省会城市>一线城市,三线城市关注度更高。不同城市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点也各有侧重,其中北上广消费者对国产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远远高于进口食品,荆州市、宝鸡市、吉林市消费者对进口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远高于其他城市。
关注度也随消费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但当进口食品消费次数超过5次时,关注度反而降低。此外,居住年限在20年以下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关注度高于居住年限在20年以上的消费者,但居住年限在40年以上的消费者最不关注进口食品安全,居住年限在5年以下的消费者最不关注国产食品安全。收入会增加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月收入在4万元以上的家庭,食品安全关注度降低,月收入在2万元~4万元的家庭,对国产食品安全关注度最高,月收入在1万元~2万元的家庭,对进口食品安全关注度最高。
监管事权:58%被访者认知正确
《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对进出口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为测试受访者是否能够准确认知进口食品安全监管的具体负责部门,问卷设置了一个检验性问题。结果显示,58.4%的受访者能够正确判断进口食品是由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负责监管,但有26.7%的受访者认为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管,还有少部分受访者选择卫生和商务部门。虽然大部分受访者能够正确判断,但这个比例还是偏低,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在进口食品监管方面的宣传工作有待提高,尤其是要针对月收入在4万元以上的消费者和大专以下学历的消费者加大宣传力度。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