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斩断从孩子“口中夺食”的黑手 校园食品安全的底线不容突破
校园食品安全问题近期再度成为新闻热点。秋季学期开学以来,江西、河南等地连续发生劣质“营养餐”和学生食物中毒事件,损害了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影响恶劣。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强调,相关省份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斩断从孩子“口中夺食”的黑手,杜绝类似事件再发生。
为督促部分省份做好劣质“营养餐”和学生食物中毒事件处置工作,确保学生健康安全,前不久,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约谈相关省(区)教育厅及县(市、区)级政府有关负责人,对整改工作进一步提出要求。
其实,在此之前,教育部曾就学校食品安全问题一再发文,要求立即开展学校食品安全隐患排查、落实学校食品安全管理规定、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督导检查。显而易见,无论幼儿园还是中小学,都必须把食品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各地监管部门必须切实履行责任,而只要监管人员不走过场,到学校食堂真正查一查卫生状况,看一看储备食材、调料,就能发现食材、调料等是否在保质期,饭菜是否符合卫生标准。无论学校还是监管部门,只要稍微用点心,加强对供应商的监管,完善食材的招标采购和验收环节,不合格食材就不可能堂而皇之地走进学校食堂。
众所周知,教育部早就要求推行陪餐制——严格落实校长、教师陪餐制度。但从各地实践情况看,有的地方并没有落到实处。民以食为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关系我国13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抓得紧而又紧。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全面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统一性和专业性,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与一般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儿童正处于长身体的年龄,对食品品质要求更高,也更需要监管部门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以足够责任心力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而不是麻痹大意,或是敷衍了事。
而现实的吊诡之处在于,孩子辨识能力不强,往往分辨不清食品是否变质,也不懂得维权,故此,他们最容易受到伤害。改变信息不对称,特别是改变博弈失衡,是遏制校园食品问题高发的重要途径。为此,就需要全方面打造家长监管机制。一方面,食堂食品采购、运输、储存、加工等重点环节,要层层到人,责任到位;另一方面,与食品有关的所有环节都须晒在阳光下,便于家长不定期监督。换言之,充分赋予家长足够的“特权”——想突击检查就突击检查,想检查什么环节就检查什么环节。
打造坚实的食品安全防线,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从全民共识到制度设计,再到监督发威,唯有每个层级都不失守,都能切实负起责任来,校园食品才有安全可言。学校不同于一般社会组织,必须像监管药品一样监管食品,让孩子吃得安全,让家长放心。从这个角度看,遏制学校食品安全问题,须有釜底抽薪之策,以期早日实现治标更治本。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18年10月08日第2版版名:中教评论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4-11-26)姚景源:食品行业的好坏不能用百分比来衡量
- (2015-03-06)用数据说话:完美质量信息管理,助力食品安全发展
- (2014-12-09)克鲁勃润滑剂:不止于食品安全
- (2014-11-04)艺康:做好食品安全,推动社会责任
- (2014-10-20)食品企业应如何管控食品安全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