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食品标注“零添加”是真的吗 食品添加剂真的不好吗?
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这些非法添加物被一些人误认为是食品添加剂,而且越抹越黑,从而让人对食品添加剂产生一种恐慌心理。
不少人谈“添”色变,“零添加”甚至成了衡量好产品的金标准。
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食品添加剂?《生命时报》采访专家,为你揭开真相。
美国普渡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系食品工程博士 云无心
很多食品标注“零添加”
在北京市朝阳区某超市的调味品货架前,售货员向《生命时报》记者滔滔不绝地介绍着“千禾”牌零添加酱油的好处:“一分价钱一分货,你别看它贵,这可是没有添加剂的酱油,吃着更安心……”
记者发现,这一品牌的调味品主推“零添加”概念,其生产的生抽、醋等产品,在包装显眼处标注了“零添加”“不加防腐剂”“不加味精”“0%添加着色剂焦糖色”等字样。
与同类产品相比,“千禾”牌的配料中确实少了山梨酸钾、苯甲酸钠、谷氨酸钠等,但价格明显高出一大截。
此外,植物油、挂面、燕麦片、豆浆粉、扁桃仁、水果干、酸奶、果汁等食品中也常见“零添加”字样,尤其是粮油区的产品。
以麦芯小麦粉为例,“金沙河”标注了“不添加食品添加剂”,“福临门”未作标注,但两者的配料都只有小麦一种。
据售货员介绍,不少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心存芥蒂,因此包装上强调无添加剂的食品卖得更好,有些人甚至会指定只要“零添加”产品。
“零添加”未必更健康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增稠剂、乳化剂等,并且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与残留量应真实、准确,不得以虚假、夸大,使消费者误解或欺骗性的文字、图形等方式介绍食品,也不得利用字号大小或色差误导消费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对于按照食品安全标准不应当含有或者使用的物质,不得在食品标签、说明书、广告上宣称“不添加”“不含有”等字样。
云无心介绍说,第二种情况不规范,会对消费者造成“别家含有”的暗示。
即使是国家标准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强调“不添加”也涉嫌误导消费者认为“食品添加剂不是好东西”。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质,是食品加工不可或缺的。
食品加工业越发达的地区,食品添加剂使用越多,目前我国有2000多个品种。食品品质不应以加入多少种食品添加剂判定。
云无心表示,决定食品安全与营养的,不是“不含有什么”,而是“含有什么”。每种合法的添加剂都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功能,改善风味、口感或安全性,不添加意味着要牺牲掉某些品质。
例如,少了防腐剂,食物更容易变质,进而带来健康风险。尤其是不能一次性吃完的食品,如果其本身的成分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添加防腐剂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必要措施。
此外,有些标注“不含防腐剂”的食品是通过添加大量盐和糖来实现长期保存的,经常吃这样的食品会对健康造成一定伤害。
食品添加剂不应背黑锅
食品添加剂并非近几十年才出现的产物。
早在公元前1500年,埃及就用色素为糖果着色。南宋时期,就有了“一矾二碱三盐”的油条配方。
此外,制作豆腐的卤水(凝固剂)、蒸馒头的碱(酸度调节剂)、烤面包用的小苏打(膨松剂),都是常见的添加剂。
如果没了食品添加剂,早餐可能变成硬硬的面疙瘩,肉制品没几天就会发臭腐烂,更别提随时能吃到外地或反季节的蔬菜水果了。
现如今,我国对各类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剂量制定了严格、详细的标准,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都经过了科学、严格的安全性测试和评估。
而媒体大量报道的三聚氰胺、苏丹红、吊白块等有害物质,其实是非法添加物,本来就不应该出现在食品中,却让食品添加剂背了黑锅。
中国食品添加剂领域知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曾公开表示,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食品产业。
但为数不少的食品企业,一方面享受食品添加剂给食品生产、储存、销售、食用带来的好处,一方面在抹黑食品添加剂,误导消费者,刻意标榜“零添加”。
这种做法不但违背客观事实,也对消费者不负责任。▲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4-11-26)姚景源:食品行业的好坏不能用百分比来衡量
- (2014-07-15)2014年中国食品饮料大会
- (2015-03-06)用数据说话:完美质量信息管理,助力食品安全发展
- (2014-12-09)克鲁勃润滑剂:不止于食品安全
- (2014-12-09)诚挚用心,让食品级设备更加安全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