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谣言治理行动”在北京启动 食品安全领域成谣言重灾区
【辟谣专区】水果类谣言最多 微信传播占七成
7月17日,“食品安全谣言治理行动”在北京启动,旨在抵制食品安全谣言传播,建立社会多元主体共治谣言的长效机制。
本栏目由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河南食药安全周报承办
通过对2017年食品谣言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传播最多的渠道是微信,占比高达72%;其次是微博,占比21%。制作传播“小视频”成了谣言的“助推器”,甚至出现通过任意剪辑形成的“视频特辑”。
相关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舌尖上的谣言”占45%,食品安全领域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
记者近日从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中获悉,由国内第一个食品药品谣言数据库支撑形成的《2017年食品谣言治理报告》发布。
报告还发布了2017年食品谣言十大热词以及十大谣言分析。其中,紫菜、肉松、大米、添加剂、防腐剂等成为“十大食品谣言热词”。而“塑料紫菜”、“棉花肉松”等事件也成为去年的十大典型谣言。其中,水果类谣言占到了食品谣言总数的19%,其次是肉及肉制品类,为16%。
该报告由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数据中心指导,中国健康传媒集团食品药品舆情监测中心与腾讯较真平台、腾讯指数联合发布。哪些食品最容易惹上谣言?哪个渠道传播的谣言最多?这份报告从谣言内容时间、地域、传播渠道、传播类型、传播特点等方面对2017年食品谣言概况进行了详细分析。
“季节性”谣言传播最为突出,经常出现这样的路径:食品上市—谣言登场—公众恐慌—食品滞销—多方辟谣—舆情降温—食品再上市—谣言再登场……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谣言经常跨地域“此起彼伏”传播。
报告认为,有效的辟谣需要政府部门、媒体、专家、企业、协会等通力协作,形成“辟谣大军”,除了自媒体平台外,要更好地利用权威媒体发声,采用新闻网、平面媒体等多元渠道发声,加强全系统内的协同联动,对于权威辟谣信息要及时转发,建立社会多元主体共治谣言的长效机制,形成全链条立体式的治理模式。
版权声明
◆本文综合大河健康报,最终版权、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宋昆仑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4-11-26)姚景源:食品行业的好坏不能用百分比来衡量
- (2015-03-06)用数据说话:完美质量信息管理,助力食品安全发展
- (2014-12-09)克鲁勃润滑剂:不止于食品安全
- (2014-11-04)艺康:做好食品安全,推动社会责任
- (2014-10-20)食品企业应如何管控食品安全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