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韭菜用农药浇根说食品安全 很多好东西丢了传统味儿
四、食品安全:从种韭菜用农药浇根说起①
——《中国新医改 现实与出路》连载之四十六
●改革开放在很短的时间内较好地解决了温饱问题,当前人们对食品问题的关注已不再聚焦于供应量,而是是否安全。
●对蔬菜和水果的“整形、美容和调理”,实际上是人为地加上了很多的有害物质,对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食品领域应该是监管的重点领域之一。
●我的“韭菜论”就是种韭菜就像梳理韭菜一样,乱作一团既卖不出好价钱也难以收拾;食品安全也像种韭菜一样,把生产、流通、销售这些环节很好地连接起来、组织起来并加以规范,靠这些自律组织来为我们的食品安全分兵把口。这样我们在享受万千丰富的食品的同时,才能放心地食用,不怕中招。
●我不认为人盯人能够解决这么多食品的问题,但是我坚信只有靠生产组织和消费组织,靠自律,再加上产业政策的引导,政府强力的监管这几个方面的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才能够筑牢病从口入的防线,才能真正地为我们的健康加分,才能让我们真正的衣食无忧。
市场在发挥正面积极作用,使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还有一个层面就是其自私性。所谓市场的自私性体现在一旦农副产品成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以后,为了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份额、赚取高额利润,就不再特别顾忌这样的食品究竟会给消费者带来多少不利的影响和危害。
我们在食品领域中要警惕那些所谓的能够带来多少经济效益的“新技术”,要想办法保护一些传统的种养殖技术,如果一味地让市场竞争去决定,市场力量的盲目性可能会毁掉很多好东西。
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第一个要达到的最低的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令人比较欣慰的是我们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把这个事情解决了,虽然不能说解决得十全十美、尽善尽美,但是现在对于吃饭问题,食品供应量已不是主要的问题,突出的是食品安全的问题。也就是说,现在老百姓担心的不是能不能买到粮食、蔬菜和水果,而是担心买到的是不是无公害、无添加剂、无污染的食品。
大家可能还记得,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的粮食是按计划供应的。工薪阶层都要发粮票,地方有地方粮票,全国有全国粮票,那个时候主要的农产品都是有计划来组织、来供应的。改革开放后,主要是用市场调节的办法来搞活流通,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也就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之后又开展了多种生产经营,鼓励农民种果、种菜,进行农业经营,靠这种市场手段搞活了经济,包括食品在内的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起来。所以,当年主张用市场为基础手段配置资源,调节余缺,通过竞争来达到供需的均衡,这个经济学理论一度被认为是很好的办法。
最近这些年,食品领域困扰我们的主要是食品安全问题,各种各样的假冒伪劣产品浮出水面,曝光的案例屡见不鲜,确实对人民健康构成很大威胁,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
这使我们认识到,市场在发挥正面积极作用的同时,还有一个层面就是其自私性,所谓市场的自私性体现在一旦农副产品成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以后,为了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份额、赚取高额利润,就不再特别顾忌这样的食品究竟会给消费者带来多少不利的影响和危害。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有所警醒。不能说运用了市场机制,食品极大丰富了,我们的任务就完成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不是这样的。这种市场竞争机制会造成产品的良莠不齐,把一些不好的东西也带到市场上来,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去,对此,我们应该研究如何防范。
以往的理论认为市场竞争可以带来价格的降低,可以给消费者带来福利,这在一般商品的竞争领域可能成立,但在食品领域不一定是这样。大家注意观察可以发现,现在的黄瓜没有黄瓜味了、西瓜没有西瓜味了,我们小时候吃的很多特别好吃的水果和蔬菜,出于竞争的需要在市场上已经看不见了。原因何在?因为这些原汁原味的东西稍有不慎就会被市场上的新科技、新技术、新的种养殖办法所打败而遭到淘汰,而这些所谓的新科技、新技术未必全是好东西。
比如说,为什么我们现在经常吃的黄瓜不像以前一样有黄瓜味了?答案是,现在很多的黄瓜是大棚栽种的,为了追求高产量,在嫁接的时候用的不是黄瓜根,而是南瓜根或其他蔬菜的根,在这些根上种,结出来的黄瓜肯定不是纯正黄瓜味儿了。为什么要用南瓜根嫁接黄瓜呢?是为了提高产量,因为南瓜的根须比较粗壮,能多开花、多长黄瓜,所以他们就要采取这样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毫无疑问,这样种出来的黄瓜缺的不仅是味道,黄瓜特有的营养肯定也大打折扣了。
为什么一些西瓜的西瓜味不浓呢?你看一下新闻报道就会知道,有的施用了农药、有的用了膨大剂等等一些不应该用的东西。这样的新技术和新手段一方面使传统的种植法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被无情地淘汰了,但是新的技术和手段实际上是供方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做出的选择。从经济角度来说,这种新技术可以达到增加效益的目的,但从健康的角度来说,未必是好事。
再说猪肉不香的问题。十几年前我在海滨城市工作到越南边境旅游,吃了一次当地的红烧肉,让我十分惊讶,这个红烧肉的味道我几十年没有吃到过了,只有小的时候我才有这种感受,味道特别鲜美。我曾经一直认为是因为现在条件好了,如果愿意吃的话可以经常吃,所以就不感觉吃猪肉香了,但我吃了这个肉才发现,并不尽然。我进一步想探寻为什么当地的猪肉这么鲜美?我们到农贸市场上去看,发现那儿的猪都很小。答案是当地养的猪都不用饲料添加剂去喂,而我们现在几乎所有的猪都是用含有各种添加剂的饲料来喂养的,所以,虽然我们养的猪可以很快地出栏,但猪肉的质量是要大打折扣的,更不要提用所谓的瘦肉精喂养出来的猪了。
这些例子都说明在食品领域中要警惕那些所谓的能够带来多少经济效益的“新技术”,要想办法保护一些传统的种养殖技术,如果一味地让市场竞争去决定,市场力量的自私性可能会毁掉很多好东西。
再一个,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产业分工的细化,食品从生产到运输、加工、销售,一直到人们的餐桌,这个产业链条在拉长;换句话说,供需双方是不可能见面的。生产和消费之间有很多中间环节造成了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生产和加工者往往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研究了消费者喜欢大的、漂亮的、颜色鲜艳的心理,为了推销产品不惜使用大量的添加剂,以达到促销的目的。我们会看到,很多的农副产品为了卖相好看,都有上色的、抛光的、增白的、保鲜的、催熟的等等很多手段,可谓五花八门。这种对蔬菜和水果的“整形、美容和调理”实际上是人为地加上了很多的有害物质,对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所以,食品领域应该是监管的重点领域之一。因为它符合监管的几个基本要素:
第一,食品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对人民群众的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大家经常讲病从口入,食品安全这道关把不好、把不住,实际上就意味着健康的大门失守了。
第二,这个领域存在信息不对称,很多食品,不管是大宗的粮食,还是半成品或成品的副食,一般的消费者并不能掌握鉴别的方法,甚至仅凭外观和口感来辨别,实际上是不可靠的。大家知道,有的火锅店之所以好吃是在火锅里加了不该加的东西,大家或许会认为是其厨艺高超,趋之若鹜、乐此不疲,实际上经常吃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更有甚者,有媒体报道有的在高档滋养汤里直接加入了一些不该加的春药,这些做法已经出了圈了。消费者还误认为是高级滋养,实际是药力发作,像这些事情,有很多是需要检验检测手段才能辨别的,仅靠消费者自身的力量是无法辨别和解决的。
第三,从现实来看,很多青少年儿童的发病,比方说早熟、肥胖等问题和饮食是有直接关系的。在很多的种养殖环节当中大量地使用农药、抗菌素、添加剂等等对健康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一、公立医院改革
三、医疗保险
四、公共卫生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8-07-02)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针对婴幼儿食品中农药残留提建议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