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EIA2023学术报告会大会报告(二)

2023-07-19 09:33:09 来源: BCEIA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语言:英文
时间:2023年9月6日
地点:学术会议区W201
邀请全球知名科学家介绍DNA存储、纳米毒理学等前沿科学技术,分享球差电镜、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等高端仪器的研究进展,同时就质谱法和核磁共振法等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及功能、新型分离介质制备及蛋白药物、疫苗纯化等最新应用进行探讨和展望。

马光辉
中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AIMBE)fellow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颗粒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化学会会士
中国化工学会会士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会士
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基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报告题目:新型分离介质的制备和蛋白药/疫苗纯化应用Preparation of Novel Microspheres for Protein / Vaccine Separation Application
Polysaccharide particles such like agarose particl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protein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as chromatographic packing materials by biological scientists and in industry. However, the limitation of conventional agarose particles is that the separation resolution is limited due to their broad size distribution. Furthermore, the particles with large size are usually used for industrial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o avoid the increase of back-pressure, which also limit the separation resolu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particulate vaccine such like virus-like particle (VLP)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conventional agarose particles with small pore size not only limited the adsorption of VLP, but also enhanced the disassociation of VLP, resulting very low activity recovery of VLP.We have developed a novel membrane process to prepare uniform agarose particle. By this technique we can control the CV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value which representing the size distribution around 15%, and we can prepare small uniform particles with high agarose concentration. Therefore, we can use small particles instead of large particles, and increase the separation resolution and flow rate of chromatography.  We have developed a new process to prepare giga-porous particle with pore size controllable between 100nm to 500 nm, and we found that it not only increased the loading amount of VLP, but also avoided the disassociation of VLP. This was because large pore size weakened the multi-site interaction between VLP and pore. This novel particle has been used for production of particulate vaccine instead of ultra-high speed centrifugation technique, much higher recovery was achieved.

个人简介
马光辉,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AIMBE)fellow,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基金委创新群体首席,中国颗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会士、中国化工学会会士、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会士、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基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研究方向为均一生物微球和微囊的制备及其在生化工程和医学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用于生化分离、药物载体、免疫佐剂(疫苗递送系统)、细胞培养微载体、酶固定化载体等创新产品。在Nat. Mater., Sci. Transl. Med., Nat. Nanotechnol., Nat. Biomed. Eng., Sci. Adv., Nat. Commun., JACS, Adv. Mater.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12部,撰写学术书章节22篇。中国发明专利授权81项,国际专利授权12项,专利技术和产品在国内外500多家单位得到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侯德榜化工科技创新奖、“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程和平
中国科学院 院士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教授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 院长
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 主任
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 首席科学家


报告题目:科技铸器,开启脑科学研究新范式
脑科学研究包括“读、释、写、仿”四个方面,是一门高度交叉的新兴前沿学科。为开发“读、释、写、仿”工具,团队于2017年成功研发了2.2克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实现了在自由行为小鼠观察大脑神经元活动,开启脑科学研究的新范式。2021年,第二代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问世,实现了三维空间中近千个神经元的功能成像,开启了在自由行为动物研究大脑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新范式。2023年成功研发了2.17克的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首次实现对自由行为中小鼠的大脑全皮层和海马神经元功能成像,为揭示大脑深部神经机制提供了又一利器。为支撑中国的“脑计划”,我们建设了“南京脑观象台”,由相关领域专家领衔,正在开展脑科学“探索计划”项目,主题涉及皮质工作记忆、睡眠、自闭症、抑郁症、神经药理学和神经元再生等。作为国之重器,“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预期于今年底投入试运行,2024年完成国家验收。依托此成像大设施,已启动“早鸟项目”,面向全国科技界滚动征集合作立项建议,计划在未来3-5年内发起生命科学包括脑科学领域的大科学计划,充分发挥“科技航母”的战略价值。大科学时代的生命科学特别需要新的工具,需要新型的研究平台。未来,更多新工具的开发以及新范式的探索,特别是大科学时代有组织科研的新范式,将为提升我国生物医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实现高端生物医学仪器装备的“中国创造”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和保障。

个人简介
程和平院士长期致力于钙信号、线粒体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以及高端生物医学仪器的自主创制。主要学术贡献为 ① 发现细胞钙信号基本单位—“钙火花”(Calcium Spark),原始论文曾被誉为100多年来十篇最杰出的心肌研究论文之一; ② 发现线粒体 “超氧炫”又称“线粒体炫”(Mitoflash),揭示其在能量代谢、学习记忆及衰老生物学中的信号功能;③率团队研发2.2克微型双光子显微镜,实现了在自由活动小鼠观察大脑神经元活动,开启脑科学研究的新范式。该项成果获“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并入选Nature Methods“2018年度方法”。此外,获国际心脏学会“Research Achievement Award”(2016),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7),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0),北京大学2021年度国华杰出学者奖(2021),中国专利优秀奖(2022)等。

后疫情 大健康高峰论
时间:2023年9月7日上午
地点:学术会议区W201
邀请相关领导解读健康管理等宏观政策,行业内知名专家分享肿瘤、病毒对抗等前沿进展以及癌症早期筛查与诊断、标志物检测等内容,炙手可热的POCT、临床质谱、生物芯片等相关仪器应用也将进行现场展示。

阚海东
教授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环境与健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杂志副主编;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杂志副主编


报告题目:“双碳”背景下的空气污染、气候变化与公共卫生
摘 要
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健康挑战,空气污染也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不仅会对我国空气污染和气候状况产生深远影响,也会全面影响人群健康。报告将围绕“双碳”目标背景下的空气污染、气候变化与公共卫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展开论述,以期为后续更好地开展环境与健康研究提供思路和建议。

个人简介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任国家环境与健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杂志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杂志副主编。曾获《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年度最佳论文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CMB杰出教授奖、美国环保署科学技术成就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等。

叶棋浓
研究员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科技委主任;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秘书长;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医学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报告题目: 糖代谢与肿瘤生长和转移
摘 要
正常细胞在有氧时通过糖的有氧氧化获取能量,只有在缺氧时才进行无氧糖酵解;而肿瘤细胞无论在氧气充足还是缺氧环境下,都表现为糖酵解水平显著增强,而有氧氧化效率受到抑制,这种现象被称为Warburg效应或有氧糖酵解,导致肿瘤细胞葡萄糖摄取能力增强,乳酸水平升高,有利于肿瘤生长和转移。Warburg效应被认为是肿瘤标志之一,靶向Warburg效应的抗肿瘤药物正在被开发。转录因子和转录辅助因子在Warburg效应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缺氧诱导因子HIF-1和癌基因c-Myc 是促进糖酵解的转录因子,抑癌基因p53是抑制糖酵解、维持线粒体有氧呼吸功能的转录因子。我们实验室的工作发现,转录因子SIX1通过与组蛋白修饰酶HBO1和AIB1的相互作用调节Warburg效应,促进肿瘤生长,肿瘤相关SIX1点突变进一步促进了肿瘤细胞的有氧糖酵解和肿瘤生长。与SIX1功能相反,转录因子OVOL2通过募集转录共抑制因子NCoR和组蛋白去乙酰酶HDAC3来抑制糖酵解基因的表达,从而阻断Warburg效应,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p53通过与癌蛋白MDM2的结合抑制MDM2介导的OVOL2的泛素化和OVOL2的降解,从而激活OVOL2。SIX1高表达是肿瘤患者不良的预后指标,而OVOL2高表达是肿瘤患者良好的预后指标。我们的研究深入阐明了糖代谢与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关系,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候选靶标。

个人简介
叶棋浓,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科技委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医学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和Frontiers in Oncology杂志副编辑。198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生物系,分别于1992年和1995年获得军事医学科学院分子遗传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10月至2002年2月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肿瘤发生、侵袭、转移、耐药相关基因功能及机制研究,发现了一批新的调控重要信号转导通路的基因和非编码RNA,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候选靶标。以通讯作者在Cancer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JCI、Advanced Science、Science Bulletin、STTT等SCI杂志上发表论文80余篇。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宋海波
主任技师、教授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检验产业分会会长;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
上海市实验医学研究院副院长


报告题目:后疫情时代检验医学产业发展及挑战

个人简介
宋海波,主任技师、教授。1980年2月从事检验医学工作,83年师从军事医学科学院葛忠良教授从事造血干细胞研究工作。84年在安徽省立医院血液病室从事实验血液学工作,86年从事体外诊断试剂工作任安徽省立医院试剂部主任。1994年任安徽省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兼任安徽省第三、四届微免学会副主委、安徽省卫生厅输血质量管理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安徽省输血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卫生厅亚光医学科技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兼合肥振安医学检验用品公司总经理。2004年宋海波创办了检验医学暨输血仪器试剂博览会,该会目前已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体外诊断博览会。其主编的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体外诊断产业发展蓝皮书》(每年一卷),至今已连续出版了五卷,该书真实地记录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体外诊断产业发展的历程、事件、仪器试剂研究现状与进展、行业状态、产业数据、技术转化、新技术应用等,该书填补了中国体外诊断产业和出版界的空白。他还担任数本期刊的常务编委和几所高校的客座教授。

邱玲
研究员、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副主任
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检验诊断学系副主任


报告题目:临床质谱助力精准诊疗和学科发展

报告将从临床质谱发展史、医疗机构质谱平台设置、仪器配置等角度入手,以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质谱平台发展为例,介绍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开展质谱临床项目,从多角度满足临床疑难、罕见病诊疗需求的探索。同时将介绍临床质谱从小分子向大分子、从“峰”向“空间”、从“多指标”向“多组学”的转换,为质谱技术落地临床提供可行性建议。

个人简介
邱玲,研究员,教授,博士/博士后导师,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副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检验诊断学系副主任。现担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生化学组委员、北京检验学会副主委、CNAS 医学实验室认可主任评审员、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临床检验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发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支撑子项目等共17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著90余篇(IF>300分)、核心期刊论著100余篇。获省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授权发明专利11项(欧洲专利2项),牵头体外诊断产品注册试验60余项。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2021中国最美医生。

康熙雄
首都医科大学主任医师/教授


报告题目:分析科学与健康科学-个体化健康评价体系

健康中国建设的十五个专项行动大大推动了走健康强国之步伐,同时也对我们提出要达到精准健康必须要具备个体化健康评价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包括生命全程每阶段的健康评价能力。至今,人类在疫情和疾病的泛滥之下尚未来得及认真考虑全生命周期健康评价体系的建立。随着分析科学的迅速发展,大量的人体生理信息的釆集变为现实。这些可釆集的生理化学生命信息对评价个体的发生、生长、成熟、衰老和走向临终的健康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建立完善的可釆集生命全周期的分析系统,将其变为可以作为常规应用的产品,再建立把釆集的数据作为大数据的底座用成熟算法计算的模型后完善数字化健康孪生人已成为重要健康强国的手段和目标。

个人简介
康熙雄教授,1978年8月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入职白求恩医大三院;1993年8月任白求恩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1997年4月-2001年7月在在东京大学医学科学研究所任研究员;2001年8月任职于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2018年8月兼任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


微信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食安观察-《食品安全导刊》杂志官方网站 © 2012-2025 食安观察版权所有

食安观察官方网站 © 2012-2025 食安观察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7530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79, 1101055372号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城通街26号院金融街长安中心5号楼4层403(邮编100043)

联系电话:010-88825653   18500121702

稿件查询:010-519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