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20年中国家庭食物中毒新闻报道中科普情况调查分析
王 琪,吴 瑕,张译匀,刘致远,吴琬琰,王柯翰,让蔚清*
(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湖南衡阳 421009)
摘 要 目的:调查各省市(区)电子版地方报纸和中国新闻网获得的2015—2020年家庭食物中毒事件有关报道中的科普知识介绍情况,分析媒体食物中毒科普报道率和科普正确率,针对其不足提出改善建议。方法:通过超星数据库、中国新闻网检索“中毒”“食品/食物安全”等38个关键词,按照设定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选2015—2020年家庭食物中毒新闻报道文献。用Excel201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收集家庭食物中毒新闻报道有效文献767篇,整体科普报道率为68.06%,整体科普来源正确率为71.46%。科普内容主要为植物性食物中毒(60.54%),其中以毒蘑菇相关科普最多(23.75%),其次为化学性食物中毒、动物性食物中毒、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科普来源主要为医生(64.18%)及网络相关来源(18.39%)。结论:食物中毒新闻报道中的科普报道率和科普正确率有待加强,严格把控科普质量;营造良好科普环境,加强科普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食品安全知识普及面。(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湖南衡阳 421009)
关键词:家庭食物中毒;新闻报道;电子报纸;网络科普
1 引言
食源性疾病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国家经济的发展。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官网数据显示,全球每年近1/10的人因食用受污染的食品而患病,造成了42万人的死亡[1]。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卫生部)公布的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通报:2005—2015年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处于较高水平,其中2015年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为46.7%(79起)和85.1%(103人)[3],说明家庭食物中毒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控制了家庭场所食品安全事件,则控制了大部分食品安全事件。
控制并降低家庭食物中毒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成为了我国食品安全研究的重要问题,而预防这类风险的发生是最直接有效的策略。其首要方法是向大众宣传正确的科学知识,加强公众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其食物风险的辨别能力[4]。针对公民健康素养低、食品安全意识薄弱,媒体科普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本研究收集了各省市(区)电子版地方报纸和中国新闻网2015—2020年报道的家庭食物中毒事件科普情况和科普来源,通过计算科普率、科普正确率等指标,分析报纸媒体有关食物中毒报道的科普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
2 资料来源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从超星数据库中检索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时段各省市(区)电子版地方报纸报道的食物中毒事件新闻稿,从中新网中检索上述时段食物中毒事件报道文稿,以查全相关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收集方法
(1)纳排标准设立。为了保证全面、准确、有效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严格规范操作程序,特设定文献纳排标准。纳入标准:①所报道事件发生在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②报道中明确为食物中毒事件;③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场所为家庭;④新闻稿件提及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或形成条件。排除标准:①重复报道;②恶意伤害、投毒事件;③报道内容模糊、叙事不明的文献。
(2)资料收集策略。①超星数据库检索策略。在高级检索中选择中文、报纸、时间范围设置为2015—2020年、按表1中的检索词组合策略进行初步检索,即选择“中毒”词条检索,再以“2015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3]中毒原因出现频率较高的37个关键词补充检索,最后浏览全文后按照事先设计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对下载文献进行人工筛选,收集相关报道文献。②中国新闻网检索策略。进入中国新闻网官网,分别检索38个关键词,按发表时间排序,浏览报道全文后,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人工筛选,收集相关报道文献。
2.2.2 指标计算与分析
(1)数据整理。用Excel2016软件整理数据,按照预先设计的电子表对下载文献进行整理,内容包括报道日期、发生日期、报道来源、是否有科普、科普内容是否正确、科普的出处、来源、省份、市区(县)、致病因素、致病因素类别、具体原因、涉及人数、中毒场所以及中毒人群。根据时间及致病因素选择是否有科普、科普内容是否正确、科普出处主题栏进行透视分析。
(2)指标计算。为了解、评价各省市电子版报纸及中新网食物中毒新闻报道中是否含科普及科普内容正确与否,提出了两个指标,分别为科普报道率、科普正确率,计算公式分别为:
科普报道率=(附加科普新闻报道篇数/新闻报道篇数)×100%
科普正确率=(科普内容正确报道篇数/附加科普新闻报道数)×100%
2.2.3 误差控制
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可比性、完整性,检索下载数据和录入数据时采用单人录入、双人交叉检查方法。录入数据后先用Excel工具进行文字较正,再在各年份数据中分别随机抽取5%的文献进行错误排查。最后根据摘录信息用表格工具筛选重复值,用双人交叉检查方法删除中国新闻网和超星数据库中重复的信息。
3 结果与分析
3.1 2015—2020年家庭食物中毒新闻报道的科普情况
筛选获得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发生场所为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报道882篇,删去重复报道115篇,最终纳入分析的报道767篇。在767篇食物中毒发生场所为家庭的新闻报道中,有522篇进行了相关中毒食物的科普,其中2015年科普报道率最低,仅57.25%;2017年的科普报道率最高,占比80.15%。详情见表2。
3.2 2015—2020年家庭食物中毒新闻稿件的科普正确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官方组织及部门发布的指导文件,分析522篇含有相关知识科普的新闻报道正确率(见图1),发现2015年科普正确率最低,为60.76%,2019年最高为78.72%,2015—2020年科普正确率整体为上升趋势,2020年略有下降。
3.3 2015—2020年家庭食物中毒新闻稿件描述的致病因素
根据食物中毒的发病原因,致病因素分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有毒动物中毒、有毒植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与不明原因或尚未查明原因五大类,比较各类家庭食物中毒事件的构成比,横向对比不同致病因素的附加科普力度(见表3),发现在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家庭食物中毒事件报道中,植物性食物中毒相关科普最多,占比60.54%,主要为毒蘑菇中毒23.75%;化学性食物中毒中亚硝酸盐中毒相关科普最多,占比9.20%;动物性食物中毒科普主要为鱼胆中毒和河豚毒素中毒,分别为3.45%、3.26%;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病原体不明相关科普占比为4.41%,主要的中毒条件为食物储存不当导致微生物感染。
根据家庭食物中毒报道中不同致病因素新闻科普情况,筛选报道篇数在5篇及5篇以上的致病因素,以科普报道率和科普正确率进行评价(参见表4),结果发现动物性食物中毒整体科普报道率最高,为77.19%。具体到致病因素,滴水观音、未煮熟的豆类、曼陀罗、土三七、亚硝酸盐、鱼胆、雪卡毒素以及节菱孢霉菌等致病因素科普报道率在80%以上,其中滴水观音、苦葫芦瓜、未煮熟的豆类、雪卡毒素科普报道率达100%;农药、鼠药、鲎、肉毒梭菌等科普报道率低于60%,其中农药科普报道率最低,仅22.50%。土三七、断肠草、蟾蜍、鲎等科普正确率均达100%;亚硝酸盐、河豚毒素、毒蘑菇等报道起数较多但科普正确率相对较低,其中亚硝酸盐仅为50.00%。
3.4 2015—2020年家庭食物中毒事件科普报道来源
分析科普报道文献来源发现(见表5),记者报道的食物中毒相关科普知识主要来源于临床医生,占比为64.18%;其次为其搜集整理的网络知识,占比为18.39%;市场监管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和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部)在报道科普来源中占比较低,分别仅占3.07%、0.96%。
科普的科学性方面,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部)和市场监管局(食品药品监管局)提供的文稿科普正确率分别为100%和93.75%;来源于临床医生、网络查找单位文稿科普正确率低于70%,来源于其他单位的文稿科普正确率来源最低,为63.64%。
4 讨论
本研究通过比较科普报道率、科普正确率等量化指标,发现各年份食物中毒新闻报道中科普报道率和科普正确率都在2015年后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居民食品安全知晓率提高有关[5-6]。近年来,为了控制食品安全事件,提高公众对健康的认知,我国先后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6年以来,先后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规划》《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等相关政策[7-9]。各级各类媒体也加大了健康科学知识宣传力度,利用新媒体拓展健康教育,这可能是2017—2020年科普报道率和正确率高于2015—2016年的间接原因。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的科普报道率和正确率较前两年略有下降,这可能是媒体关注热点转移,重视新冠疫情报道所致[10]。
但分析科普报道的来源,还发现科普报道文献数量及质量不足,这可能是中国家庭食物中毒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发的重要原因,公众较信任、阅读概率最高的临床医生[11-12]或网络资讯[13],其科普正确率并不高,这影响了科普供给侧质量,进而可能误导公众食品安全认知。政府作为食品安全监管主导者(市场监管局和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普报道篇数低于5%,且在引导多元化的主体如媒体、公众等也存在不足[14]。
而且,2015—2020年家庭食物中毒新闻报道中不同致病因素构成比差异较大,5类致病因素中有毒植物(含菌类)、化学性污染占比较大,而有毒动物中毒、微生物性污染占比相对较小[15]。植物性食物中毒中,毒蘑菇超过总报道数的1/5,乌头碱、曼陀罗、滴水观音、野菜等仅次于毒蘑菇中毒;动物性食物中毒中引起中毒前三为鱼胆、河豚毒素、雪卡毒素等毒鱼类[16];化学性食物中毒以亚硝酸盐为主[17]。不同致病因素科普报道率与科普正确率,可分为3类:①中毒事件频发,报纸科普力度相对较弱且科普标准不完善,如毒蘑菇;②中毒事件相对较多,科普强度较高,但科普正确研究重视不足等特点,如亚硝酸盐;③因误服导致中毒,科普主要为合理储存和贴标签,如农药。
为了量化分析科普报道和正确报道情况,提出了科普报道率、科普正确率等量化指标及其计算方法,该指标不仅帮助我们开展科普报道的量化分析,还可引用这些指标对比分析科普资料来源、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比较不同媒体报道文稿的质量,这一分析方法在以往类似研究中未见报道,该指标计算方便,分析简单、可行,可用于媒体报道质量评价研究的借鉴。
5 结语
媒体宣传报道科普在预防食品中毒、减少食品安全事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报纸作为各类媒体中权威性最高的平台之一,新闻报道+科普更能有效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而加强食品安全科普供给侧改革是未来健康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使新闻报道+科普形式影响更深更广、食品安全科普内容更精准更规范,本文建议:①建设“新闻报道+科普”的健康支持性环境—多部门协调发展[18],加强政府、媒体、学术界与公众的协调与配合[19];②引进多元学科背景的人才[20];③建立统一科普标准及完善科普宣传资料库和专家库[21];④建立专家审核和公众纠错相结合的科普内容审查机制,加强对科普内容的审核[22];⑤还需根据不同地方流行病学数据动态变化进行科学预警与正确科普,提高乌头碱[16]、曼陀罗、野菜等致食物中毒起数位列前排的有毒植物的科普意识及科普正确率,加大食品安全科普宣教
力度。
参考文献
[1]WHO.WHO’s first ever global estimates of foodborne diseases find children under 5 account for almost one third of deaths[EB/OL].(2015-12-03)[2021-04-03] https://www.who.int/news/item/03-12-2015-who-s-first-ever-global-estimates-of-foodborne-diseases-find-children-under-5-account-for-almost-one-third-of-deaths.
[2]孙长颢,凌文华,黄国伟,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本科预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3]国家卫计委.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2015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 国卫办应急发〔2016〕5号[EB/OL].
(2016-04-02)[2021-03-18].http://news.foodmate.net/2016/04/
372588.html.
[4]胡昱萱,田璐.食源性疾病现状与防治[J].食品安全导刊,2019(6):48.
[5]李俊峰.济南市部分居民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11):1013-1016.
[6]王荣环,汪彩琴,刘玮,等.2016年甘肃省城镇居民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调查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9,36(1):
64-68.
[7]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EB/OL].(2015-04-24)[2021-03-18].http://qjxq.xaut.edu.cn/info/1112/1623.htm.
[8]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规划的通知[EB/OL].(2017-01-11)[2021-03-18].http://www.gov.cn/xinwen/2017-01/12/content_5159232.htm.
[9]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EB/OL].(2019-07-09)[2021-03-18].http://www.gov.cn/xinwen/2019-07/15/content_5409694.htm.
[10]尚甲,郑念.新冠肺炎疫情中主流媒体的应急科普表现研究[J].科普研究,2020,15(2):19-26.
[11]赵玲,孙建秋,杨湘华.综合医院公共卫生服务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6,33(5):
427-429.
[12]岳国峰,柯巧.临床医生公共卫生素养现况调查及对医学生培养的启示[J].现代预防医学,2020,47(18):3453-3456.
[13]王珂.公众科普搜索现状及网络科普谣言对策[J].青年记者,2020(5):8-9.
[14]位利平.食品安全治理公众与媒体协同机制的研究[J].食品安全导刊,2019(21):165.
[15]张晶,李薇薇,杨淑香,等.中国2010-2016年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9,35(10):1379-1382.
[16]周静,袁媛,孙承业,等.2004-2013年全国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分析[J]. 疾病监测,2015,30(5):403-407.
[17]李荣华.2014-2018年济宁市食源性疾病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9,25(11):872-874.
[18]唐增,王帆,傅华.提高健康素养必须要创造支持性环境[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5,10(3):199-201.
[19]刘旻璋,朱培武.我国食品安全科普现状与对策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0):321-323.
[20]刘志磊.官办与民办科普网站比较分析及启示--以中国科普博览和科学松鼠会为例[J].科协论坛,2018(7):29-32.
[21]石文惠,王静雷,杨一兵,等.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9,27(10):
721-723.
[22]白理.“新媒体”科普发展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8):161.
基金项目:2020年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2020E004);南华大学一流课程建设发展基金(000900004106)。
作者简介:王琪(1999—),女,汉族,湖南岳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食品安全与疾病控制。
通信作者:让蔚清(1963—),女,汉族,湖南衡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统计与流行病学。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