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德谋良策,群策群力促发展
—2021年全国两会代表精彩议题盘点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与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分别于2021年3月5日与3月4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的代表汇集在人民大会堂,他们积极建言献策,共谋国家发展大计。本刊对代表们所提出的食品安全领域的议题进行了盘点,一起来看看吧。唐仁健谈粮食安全:“我们完全能端稳中国人的饭碗”
农业农村部部长 唐仁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国当前的粮食生产形势怎么样?国家粮食安全能否得到保障?在2021年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中,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回应了这一社会关切的热点。唐仁健说:“像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也是农业农村部工作的一个永恒主题。”《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就是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对此,唐仁健表示,农业农村部做了3项具体的安排。第一,压实责任。粮食安全要实行党政同责,将制定相关的考核办法,同时向各省份下达2021年粮食面积和产量任务。第二,制定出台一系列支持粮食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籼稻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在2020年每斤提高1分钱的基础上于2021年继续提高1分钱。另外,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将继续保持稳定,且完全成本保险、收入保险试点也将扩大到三大粮食作物。第三,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黑土地保护工程,2021年将计划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
2021年全国的冬小麦种植面积比2020年增加了300多万亩,苗情和墒情都非常好。”唐仁健同时表示,“想要最终夺取夏粮丰收仍要“过五关,斩六将”,如防止倒春寒、春旱、倒伏、病虫害……总之,要一关一关过,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抓。”
据悉,我国粮食已经保持了“17连丰”,近6年一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约为474公斤,已连续多年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唐仁健说道:“我国的粮食安全完全能保障,我们完全能端稳中国人的饭碗。”。
谈到种子问题,唐仁健继续说:“在‘有没有、保生存’这个问题上,我国的种子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国内这一需求。如水稻、小麦两种最基本的口粮完全使用自主选育品种,且产量较高。外资企业占我国种子市场份额仅约3%,进口种子占全国用种量仅为0.1%。”虽然我国自主研发的种子在一些品种、领域和环节等方面同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玉米、大豆单产水平目前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60%左右;生猪的饲料转化率、奶牛产奶量等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0%左右……但这些差距是“好不好、高质量”方面的差距。唐仁健指出,农业农村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打好种业翻身仗的行动方案,力求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重大突破。
孙宝国:加快提升食品与健康科技创新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 孙宝国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表示,2021年他主要关心的话题是食品营养与健康问题,并建议我国加快提升食品与健康科技创新能力。
食品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仍有待突破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志。”孙宝国表示,食品是人体获得所需能量和营养素的最主要来源,其在保障人民健康、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谈道:“随着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大多数人对食品的需求已经从‘吃得饱’‘吃得好’发展成为‘吃得有风味、有营养’,对健康型、营养型饮食的追求已逐步成为现代人的主流饮食观念。”
当前,我国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主要还存在哪些问题?孙宝国认为,一是食品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有待突破——由于符合中国人群的膳食营养健康大数据资源匮乏,致使食品产业向营养健康型发展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和关键核心技术;二是缺乏国家布局的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高水平创新平台,还不能有力支撑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
加快提升食品与健康科技创新能力
“中华民族拥有独特的饮食文化与饮食结构,中国人的营养健康问题要自己率先研究、率先解决。”孙宝国表示,面对我国在食品营养与健康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加强食品营养与健康科技创新的持续研究,提升我国食品营养与健康科技创新能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对高品质生活特别是生命健康的需要。
对于我国如何提升食品与健康科技创新能力,孙宝国从三个方面给出了建议。首先,统筹国家的科研经费,加强对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支持力度。其次,要加快国家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的建设。第三,加强食品营养与健康方面的科普,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孙宝国说道:“让全社会都了解食品营养与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特别是每一种食品当中含有的主要营养素的知识,引导人们在日常膳食中自觉做到营养均衡,这对提升全民族的营养健康素质非常重要。”
全方位培养食品营养与健康科研创新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孙宝国看来,国家最关键的创新驱动是人才驱动。“食品营养与健康方面的人才是跨学科的专业人才,不仅要加强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力度,还要从本科到研究生全方位地来建设一支未来食品营养与健康的科研创新主力军。”对北京工商大学的具体实践,孙宝国介绍,近年来,在北京市的支持下,学校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了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在这一平台的基础上,北京工商大学也正与一些国内外主流科研机构及食品企业开展合作,争取在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道路。
据了解,北京工商大学申报增设的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食品营养与健康等6个本科专业已于近期全部获得教育部批准。对此,孙宝国表示,学校计划未来用30年左右的时间把食品营养与健康等专业打造成世界一流的专业。“未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力就是要瞄准高水平、世界一流。”展望“十四五”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孙宝国说,“不管是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或是技能型大学,目标都应该是世界一流,都应该是高水平。因为这和我们国家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也是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从这个目标来讲,必须努力去实现。”
白清元:加强直播带货经营行为监管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 白清元
第一,完善立法,明晰相关法律责任。建议抓住《网络交易管理办法》《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修订的机遇,将直播带货电子商务经营行为列入法律规制的范畴,进一步厘清各方的法律责任,加强对直播带货市场的规范和监管。
第二,强化自律,落实平台主体责任。建议完善直播带货的诚信评价机制,将粉丝评价与投诉、监管部门的调查处罚信息等记入评价系统,把违法情节严重、污点信息较多的带货网红拉入黑名单、取消其直播带货资格,以及利用失信惩戒手段规范直播带货行为。
第三,严格执法,查处直播带货中的违法行为。一方面,顺应直播带货监管的客观要求,探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监管方式创新,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商品,对主体资格、亮照亮标、交易规则、商品信息、商标使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合规性开展网上监测,提升执法的有效性和精准度。另一方面,加大对虚假宣传、制假售假等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格追究直播平台、主播的法律责任,倒逼其提升自律能力,以此为直播带货注入更多法治基因。同时,对带货商品必须形成溯源追踪登记体系,做到有据可查,并对直播带货中的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
第四,引导消费,依法维护消费者权益。按照《电子商务法》的要求指导直播平台建立商品服务质量担保机制、先行赔偿机制、投诉举报机制、在线争议解决机制等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督促直播平台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建立交易过程信息留痕和事后倒查机制,旨在为解决消费纠纷提供依据,积极协助消费者维护合法权益。
第五,加强协作,形成直播带货的共治格局。加强内部协作,将网上监测、网上检查、投诉举报中发现的直播带货电子商务经营行为中的违法线索及时交由执法机构调查取证,依法公示行政处罚信息,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加强外部协作,通过建立区域性网络监管执法协作机制,打通直播带货监管执法堵点,提高案件查办的效率与质量;加强平台协作,搭建政府与平台信息联系的桥梁,既保障直播平台有效地履行主播信息核查、违法交易数据报送等协助监管义务,又有效提升了监管执法的效能。
龚定荣:推动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和解决无人种地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潜江市委副书记、市长 龚定荣
首先,做好政策引导支持。从国家层面出台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发展路径、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引导鼓励支持地标农产品产业化发展。重点选取一批基础好、带动强、效益好、潜力大的地标农产品开展示范建设,并对产业化项目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其次,推动延伸产业链。一方面,完善建立地标农产品“原种保护、良种繁育、生态种养、品质控制、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另一方面,重点加大地标农产品龙头企业和专业组织的培育扶持力度,做大精深加工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价值链。同时,通过对地标农产品的延伸开发来带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销售、餐饮、休闲、旅游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综合效益。
第三,强化服务配套建设。完善地标农产品生产、研发、加工、销售等环节的配套服务,加大对地标农产品标准化种养基地和标准化工业园区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行业标准、信息服务、技术支撑、创新研发、检验检测、电商销售、人才培养等立体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地标农产品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水平。
根据龚定荣的调研发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等问题正制约着我国的农业发展,甚至威胁着国家粮食安全。无论从人口结构还是种地意愿来看,农村“70后”从事农业耕作的人不多,“80后”“90后”从事耕作的几乎没有。与此同时,2020年我国粮食累计进口约1.4亿吨,增长约28%,进口量和增幅均创下近年新高。
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和新冠疫情持续影响的背景下,应如何鼓励多种地、种好地以保证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龚定荣代表提出了解决无人种地难题的相关建议。
其一,坚持以种植大户为依托,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要大力推广适度规模化经营,鼓励农民通过自愿土地流转的方式化“零”为“整”地进行规模化种植,推动我国粮食从一家一户生产向百亩、千亩甚至万亩的规模化经营转变,让种植大户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主力军。
其二,坚持以农业服务组织为依托,提高托管化经营水平。要完善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探索推广农业托管经营模式。例如,可以鼓励不愿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农户将粮食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等经营环节全部或部分委托给第三方农业服务组织来进行统一管理经营。如此一来,既可以解决耕地流转后的“非粮化”“非农化”问题,又能解放农村劳动力以提高农民收益。
其三,提高粮食主产区和国有农场无人化经营水平。在我国粮食主产区和国有农场等适合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的地区,可以尝试探索发展无人化生产,建设无人化基地,从根本上使农业生产摆脱对劳动力的依赖,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生产效率。
乔晓玲:后疫情时代,努力确保肉类产品安全高质量供应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乔晓玲
第一,屠宰与肉类加工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量大、人员密度大,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较低,卫生管理和疫病风险防控能力偏弱,新冠疫情的爆发再次暴露了这一弱点。为促进行业健康、绿色发展,亟需推进行业自动化和智能化进程——降低劳动密集度,提高对于疫病和食品安全风险的抵抗能力,提升社会保障能力。
第二,调猪改为调肉对肉类产业产生了极大影响,也给我国猪肉的品质控制带来了挑战。原有的屠宰紧邻分割的紧凑工序变成了异地实施工序,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猪肉冷却工艺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产销分离提高了对运输环节质量安全控制的要求,猪肉品质受到影响;冷却胴体到分割企业的路程会耗费几小时至十几小时不等,迟滞了猪肉的上市时间,缩短了相关产品的货架期;运输过程中冷链打冷量存在普遍不足的情况,导致猪肉品质下降使企业经济利益受损。
第三,疫情引起肉类加工业行情震荡不仅使肉类行业规模化升级进程加速,还催生了肉类加工行业的新业态。新冠疫情对散户或单一产业加工生产企业的影响较大,原材料供应、管理能力、疾病管控、资金杠杆和生产效率等都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当前,相关肉类产业已在加快布局,即向养殖、屠宰、加工全产业链发展。
面对复杂而严峻的行业现状,后疫情时代,如何确保肉类产品安全高质供应?乔晓玲委员提出了5条工作建议。
首先,加快构建公共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细化肉品生产、流通、销售等标准化规程,完善肉类从业场所环境,健全肉类从业场所安全防控体系。同时,加强对肉类从业场所的安全生产监管,注重宣传、贯彻执行公共生物安全防控理念。
其次,加强肉类高效调运冷链物流装备的研究与应用。加大对冷链物流车辆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如改进冷藏车辆的制冷性能、运输过程自动阶段性消毒、排湿等,将肉类的冷却成熟工艺过程结合在冷链运输过程中完成,促进从调猪到调肉的国家整体推动。
第三,推进加强区块链技术在肉类高效调运中的应用。现阶段,我国冷链断链情况仍较为严重,导致肉类在调运过程中的品质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区块链具有不可篡改、去中心化及分布式数据库等特性,其在肉类产业拥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并将在产品溯源、供应链控制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故应鼓励企业采用区块链技术提高肉类调运过程中的信息透明度。
第四,加强进口冷冻肉类检验检疫,杜绝输入风险。在全球新冠疫情依旧严峻的情况下,为保证进口冷冻肉类的品质安全,建议“外防输入”——从防控国外人员风险扩大到防控入境物流风险,加强对进口冷冻肉类的检验检疫,提高进口冷冻肉类抽样检验量,及时更新进口冷冻肉类检验检疫结果,进一步消除消费者对进口冷冻肉类安全性的担忧。
最后,建议加快畜禽屠宰和肉类加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与装备的研究,提升屠宰、加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为促进行业的健康、绿色发展,提高行业抗风险能力和综合效益提供保障。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