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广州市白云区食品安全状况分析报告出炉
2019年广州市白云区食品安全状况分析报告出炉
郭星 本刊记者 夏华锁 夏志远
2019年,广州市白云区食品生产行业发展平稳,生产加工环节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未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形势基本稳定。
据广州市白云区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科负责人介绍,白云区食品生产企业呈现几个特征:企业总数略有下降、区域分布较为集中、食品品种较为广泛、风险等级变化不大、规模企业比例较低。
食品生产行业发展平稳
食安形势趋于稳定
2019年度白云区获得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企业共494家,约占广州全市食品生产企业的26%;其中处于正常生产状态的企业443家,处于停产状态的51家。获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共3家,其中处于正常生产状态的2家,处于搬迁停产状态的1家。
截至发稿前,新增食品生产企业25家,注销食品生产许可的51家(含企业主动注销48家、非依申请公告注销3家),吊销食品生产许可的5家。食品生产企业总数比2018年减少了29家,降幅约5.5%。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公布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的公告》(2016年第23号),食品生产许可品种共分32类。2019年白云区食品生产企业涵盖的食品品种达到29类,仅有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和特殊膳食食品3类无涉及,食品品种较为广泛。
其中,企业数量较多的食品品种前四类分别为饮料(含饮用水,共100家)、糕点(含月饼,共97家)、调味品(84家)、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61家);与2018年的前四类饮料(含饮用水,共102家)、糕点(含月饼,共98家)、调味品(85家)、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64家)变化不大。
企业数量较少的食品品种后四类分别为薯类和膨化食品(3家)、蜂产品(2家)、酒类(2家)和乳制品(1家),虽然企业数量少,但涉及品种的食品风险等级较高。
根据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关于食品生产企业风险分级分类监管的指导意见,通过广州市监管业务平台,2019年白云区处于正常生产状态的443家企业,经评定,监管等级为A级,风险较低的企业294家;监管等级为B级,风险中等的企业111家;监管等级为C级,风险较高的企业38家;监管等级为D级,风险高的企业0家。企业风险等级分布情况与2018年相比变化不大。
2019年白云区“四上企业”中食品生产企业共25家,比2018年增加了10家,增幅为66.7%,但仅占全区“四上企业”总数的0.89%。食品生产企业已建立HACCP或ISO22000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的有35家,比2018年增加了6家,增幅为20.7%,但只占全区食品生产企业总数的7.1%。
落实主体责任到位
食安管理员抽查合格率为100%
白云区市场监管局积极督促辖区食品生产企业开展年度自查,发现问题主动整改,保证生产条件和行为持续符合要求,确保各项主体责任落实到位。2019年白云区处于正常生产状态的443家食品生产企业,已通过广州市食品生产全过程动态监管平台100%填写上报了《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情况自查表》。
根据广东省市场监管局统一安排,2019年白云区市场监管局组织开展了对辖区食品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抽查考核,抽查考核覆盖率达到100%,考核合格的企业430家,合格率为97%。
风险分级分类监管
强化监督检查频次
根据风险分级分类监管的原则,2019年白云区市场监管局对全区443家正常生产状态的食品生产企业开展日常监督检查831家次,完成了企业现场检查覆盖率100%和检查频次到位率100%。
日常监督检查共发现问题1355项。主要问题集中在:一是生产过程控制不严的357个,占总发现问题的26.3%;二是生产环境管理不严的306个,占总发现问题的22.6%;三是从业人员培训不到位的145个,占总发现问题的10.7%;四是原辅材料、食品添加剂和成品的贮存不符合要求的123个,占总发现问题的9.1%;五是未执行批批出厂检验或记录不完整的119个,占总发现问题的8.8%;六是留样管理不到位的70个,占总发现问题的5.2%;七是不合格品管理不到位的63个,占总发现问题的4.6%;八是销售台账不完善的60个,占总发现问题的4.4%。
按照“一年整治一个区域”的思路,结合白云区食品生产行业分布实际情况,2019年白云区市场监管局对食品生产企业分布较为集中的钟落潭镇开展区域重点专项整治。采用每家企业由两名技术专家配合两名执法人员共同开展现场检查的工作模式,对钟落潭镇共56家食品生产企业实施了全覆盖、全项目的监督检查。
钟落潭镇共56家食品生产企业,通过本次专项检查,其中51家食品生产企业中,检查结论为基本符合的企业28家,不符合的企业21家,停业企业2家;5家保健食品企业,检查结论为基本符合的企业4家,不符合的企业1家。
专项检查中,32家结论为基本符合要求的食品和保健食品企业,主要在硬件设施、生产环境和控制记录方面存在问题。22家结论为不符合要求的企业食品和保健食品企业除了存在上述反映的情况外,检查中还发现了无法提供从业人员健康证或健康证过期等问题。
食品监管任重道远
队伍建设仍需加强
辖区行业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规模增长缓慢。
2019年白云区食品生产企业不仅实现了负增长,而且在已获证企业中,仍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除部分企业因环保环评问题停产或关闭外,辖区食品生产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企业管理能力较差、产品质量控制水平较弱、技术设备落后,使得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是导致产业规模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二是龙头企业数量缺乏。食品生产企业在全区规模以上企业中所占比例极低,不到1%;全区食品生产企业中也仅有约7%的企业通过先进体系认证。三是产业结构整体层次偏低。我区食品生产行业主要是以饮料(含饮用水)、糕点、调味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等较低附加值、较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类型为主,生产工艺也以传统工艺为主,缺乏高科技含量。
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不力,主要表现在:一是落实主体责任意识有待加强。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对国家法律法规、标准不熟悉、不掌握,未能认真履行有关管理制度,在组织生产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仍停留在较低水平的生产管理方式上。二是管理人员能力不足。一些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水平偏低,业务能力不足,缺少能够总揽全局、对企业生产过程控制体系明晰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三是过程控制不严。部分企业对原材料验收、生产过程和成品检验的控制不严,持续保持规范化生产的能力仍需加强。四是企业自查和整改工作流于形式,自查未能发现问题,对监管部门在日常检查中指出的问题和风险点,未能做到“举一反三”全面排查,整改工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未及时修订管理制度并规范生产行为。
食品生产监管工作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要求监管人员熟练掌握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国家标准等,并具备一定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
2019年是机构改革之年,白云区食品生产监管队伍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高度重视食品生产监管骨干队伍建设,新增了大量新鲜血液。及时通过组织集中培训及现场检查帮带等方式,提升监管人员业务水平,但监管能力的养成不仅需要以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还需要实际经验的积累和不断的自我提升,因此监管队伍建设还需永远在路上。
打造共建共治格局
突出监管效能
根据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对食品生产环节的日常监管中,通过“强化预防、落实责任、细化服务、突出重点、共治共享”的治理思路,以惩治与指导结合、执法与服务并重为原则,突出监管效能。
进一步细化服务水平,提升企业素质水平。结合国务院深化“放、管、服”工作的要求,突出服务效果和质量,推进企业整体素质提升。一方面依托行业协会、技术机构,按区域、按行业的方式,分期分批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标准等知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对法律法规知识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搭建企业互动交流平台,从食品安全角度出发,以知名企业为示范,推进企业互享先进成熟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提高管理标准,促进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和共同发展。
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不断强化食品生产全过程监管,增强食品生产监管专业性,持续加大日常检查、飞行检查、双随机检查的力度,实施“智慧监管”;坚持问题导向,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深入挖掘食品安全潜在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继续开展“一年一区域”的整治行动,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假冒伪劣等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持续规范食品生产行业秩序,努力营造我区良好的营商环境。
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提高人员业务水平。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依托业务骨干、第三方专家老师等现有资源,通过以干代训、现场施教、案例指导及业务培训等形式,强化培训和考核,提高监管人员发现和处置问题的能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食品生产监管骨干队伍等。
进一步推进共同参与,打造共建共治格局。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囊”支持;支持行业协会建立行规行约和奖惩机制,强化行业自律;发挥举报投诉平台作用,鼓励群众依法维权,把监督网络延伸到群众之中;推进公众和媒体积极参与社会监督,形成各方各尽其责、齐抓共管、合力共治的工作格局。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