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玛食品安全协作中心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共同主办
沃尔玛食品安全协作中心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共同主办首届国际食品安全教育论坛
□ 张聪 本刊记者
“小时候,我看了许多科普图书;读研究生时我将研究方向转到了食品领域,这期间,我几乎将图书馆里所有与食品相关的书本都翻了一遍,并在其中发现了一句打动人心的话:一边是学者作的研究,那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另一边是大众的饮食行为,那也是非常固定的,这两者之间隔着深不可测的鸿沟,只有教育才能将其沟通,尤其是健康领域的研究,其如果未能转变成老百姓的饮食和健康行为,那么该研究的社会意义就无法实现。”在武汉举办的首届国际食品安全教育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动情地说,“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太对了,如今我就是要把食品与健康知识传给大众,搭建这一研究与生活沟通的桥梁。”
2019年11月14日,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期间,沃尔玛食品安全协作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共同主办了首届国际食品安全教育论坛,众多像范志红老师一样致力于食品安全科普、教育、培训和研究工作的中外专家及政府代表聚集一堂,围绕如何建立以行为为基础的食品安全文化、食品安全教育的现状和方向、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与消费提示、公众科普教育的实践等内容进行讨论,从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与社会发展的食品安全教育共治新模式、新思路。
图1 Campden BRI研究中心教授 Bertrand Emond
本届论坛由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会长顾振华和沃尔玛食品安全协作中心执行主任严志农主持。顾振华会长强调,我国的食品安全呈现出稳步向好的发展态势,但是老百姓仍旧不太放心;社会上流传着许多与食品安全相关的谣言,这给食品安全工作人员提出了一项重要任务——做好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交流。严志农博士则表示,食品安全科普和教育工作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力量的社会工程,是确保国家食品安全水平稳步提升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更是一项持续和长期的工作。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探讨交流还有待提高,因此中心和学会希望发挥各自的国内外专家资源优势与实践经验,推动食品安全教育领域各类议题的交流,以期吸引更多机构参与到中国食品安全教育的事业中来。
那么,食品安全文化与教育究竟应该如何普及才能深入人心呢?又应如何通过构建食品安全文化、教育和培训来提高食品行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怎样才能有效进行食品安全交流,从而为全球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创造价值?基于以上问题,论坛部分嘉宾发言中的主要观点或成功经验为与会者进行了解答,希望能对从事或热爱食品安全教育工作的人士有所启发。
行业如何通过培训加强食品安全文化
“所谓食品安全文化,就是要确保员工做的事情及其方法是正确的。同时,这种正确的事情、正确的方法是可持续的,即便出现问题也能被迅速识别出来。”Campden BRI研究中心教授Bertrand Emond说道,“我们在有关全球食品安全培训的调查中发现,很多食品公司难以开展有效的培训,他们在这一方面表现不佳——企业文化对员工的行为无直接影响,人们并不享受文化培训的过程或总会忘记要点,培训也没有清晰及可衡量的目标可言。”
因此,必须确保能够实现几个关键因素才能确保及时有效的培训,即要做什么培训(what)、培训谁(who)、什么时候培训(when)、怎么培训(how)、为什么培训(why),这些都是食品安全文化培训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此外,培训方式也有技巧可言,例如传播的信息尽量较短或用图片来呈现,且培训内容要灵活有趣,这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如何做好中国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教育
谈及中国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教育话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说道:“从长远角度看,我们希望可以加强科学传播和信息分析方面的研究,将舆情分析、传播规律分析,以及消费者的心态和行为分析全部纳入研究范围。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课题因为资金问题并未启动,希望其将来可以得到行业协会的资助,进而逐步提升该领域的研究水平。”
图2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业界应将“预防性的科普教育”作为刻不容缓的工作之一,持之以恒地将与食品安全行业相关的知识及时传达给消费者,因为无知的头脑较容易被谣言所左右,这就需要让正确的知识事先填补消费者的知识空白。
那么,消费者应该了解什么样的食品安全知识呢?可以说有5项内容特别重要,包括看懂食品标签、了解食物营养常识、知晓食品安全常识、懂得食物保存常识,以及掌握食物处理常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只会关注食品的保质期和生产日期,并不会在意储存条件等相关信息。
夯实公众科普工作的科学基础
图3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 刘秀梅
作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刘秀梅向与会者介绍了学会近年来公众科普工作的相关进展。她提到,2019年是学会连续第9年重点推进科普工作,“有声、有势、有为”是学会在公众科普工作中时常强调的目标。多年来,学会在夯实公众科普工作的科学基础方面联合各方力量进行了大量工作,组织模式、工作目标都非常规范,并逐步健全了专家智库和人才队伍,故有着丰富的科普素材和知识累积。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以科普的语言表达专业的话。‘有声’是指在科普时期和危机时期都要发声,‘有势’就是要科学、权威、有影响力,并反映科技界的共识。这是学会开展工作的特点,也是我认为学会做得最好的一点。”刘秀梅动情地说。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企业需要严格执行生产卫生规范。目前,我国对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管手段主要表现在强制执行食品安全限量标准方面,但保障食品安全更重要的是生产过程控制。实际上,规范应等于行为,其对生产者而言是重要的行为要素。为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消费者也要注意控制自身的饮食行为,对于食用风险较高的食品应保持克制,守住“最后一口”,人人都要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和平时期的信息传播具有立体性,单靠报纸、电视台,以及发放食品安全手册的方式已无法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渴求。如今,人们更愿意通过网络、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等方便快捷的途径接收信息,因此,有关部门应与时俱进地将食品安全知识科普的阵地部分转移到与百姓生活习惯更为贴近的信息传播平台上来,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接收相关知识。坦诚地讲,这项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行业还需坚持不懈,循序渐进,才能逐步收到成效。
全国儿童食品安全与健康守护行动在中国的实践
图4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项目联络部主任 韩丽娜
2012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推出了《中国儿童慈善需求研究报告》,并指出,中国儿童的慈善需求较为复杂,故不能用一套方案解决所有孩子的问题。对此,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项目联络部主任韩丽娜给出了答案,她说:“我们把儿童的需求分为3个层次:其一是儿童的基础慈善,即用资金和物品可以进行直接帮助;其二是儿童的特殊权益需求,需要把困境儿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详细分类,并制定解决方案;其三是儿童的发展需求,这也是公益领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教育。”
为使儿童食品安全科普教育深入开展,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联合主办了以儿童食品安全和食育教育为主题的大型教育类公益项目——“全国儿童食品安全守护行动”。2019年底,该项目正式由“全国儿童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升级为“全国儿童食品安全与健康守护行动”。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立项宗旨是希望搭建一个政府支持、专家指导、企业参与、媒体传播、全民受益的协作平台。除政府及相关行业的支持外,专家也是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来自食品安全、营养健康、儿童健康,以及儿童文学的40余位专家,他们都是项目的核心专业支撑力量。
截止目前,全国儿童食品安全与健康守护行动已小有成绩,项目跨越了全国20个省市,联动177家相关政府部门、社会机构、高校志愿者团队建立了300家教育基地,同时举办了170多场移动体验营活动,直接受益的家庭达200万人次,互联网点击率达上亿次。“教育类项目必须严谨地进行,因此,我们不仅重视专业内容的传播与交流,且从项目开始就邀请了第三方公司进行跟进调研。经过调研公司的对比分析发现,孩子们在接受科普的过程中很开心,因为他认为自己参与了一项既好玩又有意义的大事,并从中学到了知识,比如不吃三无食品,吃东西之前要看保质期;又如他们愿意分享新学的知识,进而使家庭中的食品安全行为也有所提升和改善。”韩丽娜总结道。
总体而言,首届国际食品安全教育论坛起到了促进国内外专家学者与食品安全教育领域人员面对面交流的作用。沃尔玛食品安全协作中心期待能够与关注和参与食品安全教育的各界人士一起,为中国的食品安全教育工作献计献策,汇集各方力量,持续投入到食品安全事业当中。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