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只为种好绿色生态的沙漠稻米
不忘初心,只为种好绿色生态的沙漠稻米
——访鲜珈家(广州)食品供应链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文格
本刊记者 夏华锁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近几年国家持续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将发展农业的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国家不仅提倡农业现代化,还注重农业的发展品质和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国家在构建生态农业体系方面也有了长远的规划。那么什么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如何发展,路在何方?
近日,记者有幸采访到鲜珈家(广州)食品供应链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文格先生。据广东省食品流通行业的朋友介绍,刘文格是个非常特殊的企业家,熟悉他的人都尊称他为“刘哥”。
机缘巧合,突发创业奇想
据刘文格介绍,他18岁时参军来到了广州,并在广州部队工作生活了30多年,可以说是将自己的整个青春都献给了军队事业。
平时,他喜欢自驾游,全国的350多个地级市州有250多个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特别爱沙漠旅行,在腾格里沙漠参加过350公里的沙漠穿越,在玄奘曾走过108公里的沙漠徒步,从而走进了内蒙奈曼沙漠。他深深地喜欢上了沙漠。
如今的刘文格已不再年轻,但他还想着要发挥自己的余热,将自己的余生投入到沙漠绿化行动中去,改造更多的沙漠变成粮田,生产更多的安全、优质、营养的沙漠大米惠及更多的人,为实现祖国的绿水青山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奈曼旗作为全国重点的贫困县,除了一望无垠的沙地、烈日的暴晒,还有不羁的狂风。据留守的老人说,奈曼沙漠的风沙一年刮几次,一刮就是好几天,流沙肆虐,阻断道路,本来就偏僻的山村更加贫穷。
刘文格表示,正当他们在沙漠地边陷入沉思的时候,沙漠里的零星植被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那抹绿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那是生命与死亡的较量,以一种震撼的姿态冲击、征服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灵。
他突发奇想,如果能够在沙漠里种上稻子,既能在沙漠地产出粮食,环境还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质量也会提高。这将是一件惠泽后世的大慈善,是自己苦苦追寻的事业啊!
内蒙古奈曼旗沙漠是可以开垦种植的沙漠。因为这种沙漠的前身是草原,经过上百年的风化后变成了沙漠,富含有机质,地下水也较为丰富。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约有10亿亩可供种植的沙漠,相当于20个台湾岛的面积。如果将这些沙漠地全部种上水稻等粮食作物,这对土壤改革和粮食安全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扎根纯净沙漠,种最好的绿色、生态、有机大米,让更多的人吃上优质的沙漠大米,刘文格毅然决心将自己的余生都投入到这件“不可能”的事情之中。
艰苦奋斗,圆梦生态农业
“沙有多高,水有多深”。
奈曼沙漠奇特的自然现象,让刘文格充满了信心。
很多人对他在沙漠里种植水稻嗤之以鼻,最大的质疑声便是:“沙漠里没有水,怎么能种水稻?”
他坚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沙漠里种植水稻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现代农业科技的成果。在他的团队的努力下,改进了地下覆膜技术,在地下1.5米的地方,铺上特制的塑料膜,做成了“蓄水池”。这层薄膜能够保持30年不烂,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沙地衬膜、激光精平仪、全沙无土育秧、磁化水、节水浇灌等47项的发明和专利,更能保障在沙漠地里浇灌用水量远低于普通的水稻田和玉米地的用水量(我们的用水量仅为289立方/亩,远低于其他种植需要的890立方/亩)。
经过几年的奋斗,刘文格的脚步是越走越坚定。在沙地种植不但秧苗冒出新绿,给了他们无比的信心,而且取得了可喜的佳绩。至2019年底,开垦沙漠粮田5万多亩,种植水稻39860多亩,杂粮8500多亩,中草药材3700多亩,取得了产粮1.2万吨的佳绩。
回忆创业的艰辛,刘文格至今仍然恍如一梦。那时,他带着几十个创业的伙伴们,在沙土半掩的100平米的工棚进进出出。工棚外,铲车和卡车将一片片沙丘推平。而推平沙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由于沙漠里常年风暴在3至5月份这三个月,育秧也是困难重重。最让他们印象深刻的,是2015年5月12号那场大风暴。12级劲风裹着狂沙朝育秧棚奔袭而去。他们将所有的工程机械和重物,加上现场的47人的身子,死死地压住育秧棚,奋力抵挡住一波又一波的狂沙侵袭,守住好不容易破土而出的绿色生命。
那一刻,刘文格和他们的伙伴们,深情地拥抱在一起,用无言的行动表达了坚定的信念与强大的决心。
“既然选择来到这里,便要拼尽全力,让沙漠变成粮田,在沙地里种植出水稻来”,这就是刘文格和他的伙伴们真实的内心表达!
纯净沙漠,为有机而生
为确保稻米的品质和口感,刘文格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那沙漠种出的稻米,与普通大米相比,到底好在哪里?
刘文格表示,我们常说的生态农业是一种生态型的农业模式,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构和功能优化了的农业生态系统。
有机食品首先要过的就是“土地关”。
几十年来城镇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农药年使用量高达130万吨,大量的化肥、农药进入生态系统,造成土壤、水源被重金属、激素、抗生素等污染严重,给我们的环境与食物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和风险,由于水源、土壤的被污染致使粮食年产量减少100亿公斤以上,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就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两百多个亿元。而化肥与农药在土壤中降解最少需要5年的时间。
在这样的环境下,纯净无污染的沙漠无疑是块风水宝地。多年来未开垦的奈曼沙漠,方圆上百公里内更是没有任何工业污染,空气及水土都纯净得像新生婴儿,仿佛为有机而生。
水污染问题,在奈曼沙漠里是不存在的。稻田灌溉用的水,是抽取的地下70米的深层地下水,这种水富含有人体所需的18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这些为沙漠种植稻米的生长,提供了最纯净的自然环境。
沙漠大米的稻种,其原种子是五常的稻花香种子,经过袁隆平院士的指导,在近似100颗极品稻花香原种里才优选出1颗种子,并在种植过程中不断优化出自己的稻种——稻花香2号。
沙地里不施化肥, 通过收集养殖牲畜的粪便尿液,在进行生物发酵制肥就花费近千万元;不用农药,利用沙漠天然高温晾晒杀虫;不打除草剂,靠着数百人带着草帽,弯着腰——进行人工拔草。普通水稻生长期为100天左右,亩产突破千斤。而在奈曼沙漠种植的水稻一年一茬,从5月育秧到11月份收割,生长成熟期要经历整整180天,实行有机种植亩产却只有稻谷500斤左右。
精贵的沙漠稻米得到了天地更好的照料。奈曼沙漠地处“第一积温带”,常年积温达到3200℃,超出目前所有东北大米主产区积温一大截。沙漠大米的种植不仅将沙漠变为绿洲,还为稻米创造了一个极其适应的环境生长。
更高的积温代表着更高的热量,有利于形成支链淀粉,造就了沙漠稻米的香甜的独特口感。
自然绿色、生态种植的沙漠稻米,采用古法粮囤存储,零抛光加工,在保证口感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稻米的天赋营养。
沙漠稻米,收获大咖盛誉
目前,市场上所售的沙漠大米均为当年鲜米,现磨现售。沙漠大米含硒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长链淀粉含量更优于产地五常和东北的其他品种大米。常食沙漠大米,可补充人体营养,增进身体健康。
拿到沙漠大米,一撕开真空袋子,清新的稻米香就顺着鼻子往里钻。倒一把在碗里,米身修长饱满,晶莹剔透。煮饭时,香气弥漫整间屋子。揭锅一瞬间,米香气便扑面而来。煮熟的米粒更加晶莹剔透,狭长的身躯散发着淡白色的水汽,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却又互相不黏连,蓬松得很恰当。
普通米饭吃起来无味。而当你舀上一勺沙漠大米饭放到嘴里,唇齿间尽是香糯Q弹,越嚼越甜,后舌根上还环绕着米的香味。
2019年10月20日,来自内蒙古科尔沁沙漠的绿宝石——沙漠大米做客《天天向上》。国厨林述巍对沙漠大米赞不绝口,用沙漠大米做的炒饭更是令全场折服!
日本“煮饭仙人”村嶋孟授予沙漠大米“金饭”的称号,认为沙漠大米是他吃过最好吃的大米之一。
2017年12月15日的央视《食尚大转盘》嘉宾,对沙漠大米赞许有加。国宝级烹饪大师夏天大厨:“你看到这个米,它的那种粘性十足,无须调味,吃三碗饭都不需要菜来下饭。”
沙漠稻米的种植不仅将沙漠变为绿洲,还为大米创造了一个极其适应的环境生长。6年时间,通过精准扶贫,土地流转,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口粮问题,农牧民组建合作社再承担种植生产,增加了劳动收入,还为治理沙漠,恢复区域的生态与经济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没种水稻之前,奈曼旗地区一年仅下一两次雨,现在一年就下了十多场。越来越多的喜鹊、乌鸦、水鸟到此栖息,繁衍后代。到了夏天,晚上一片蛙鸣虫鸣。农牧农户都种上了稻米,年轻人也都纷纷赶回了家乡。
刘文格呼吁,希望更多有识之士,加入到沙漠变绿洲的行动中来,把中国10亿亩沙漠变成绿洲、改造变成粮田,那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如果10年不行、可以是50年、100年,甚至更长,一起奋战到底!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