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及控制方法
“变质”食物能吃,还挺好吃?
微生物死亡后会分泌内、外毒素?
毒素在高温条件下也不能失活?
今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有关食品腐败变质的内容!
1、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因素
主要有:微生物、食品中酶、物理因素及其它因素。其中微生物起决定作用。
(1)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
在食品安全控制方面重要的是人畜粪源性微生物,细菌和霉菌引起的食物腐败最为常见。
需氧性芽
引起腐败的细菌包括各种和,由于它们能产生芽孢,对热的抵抗力特别强,是一些加热后罐藏食品的主要腐败菌;
非芽孢杆菌
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和液化链球菌等,它们不产生芽孢,热抵抗力弱,是新鲜食品、冷藏食品的常见腐败菌。
霉菌
在培养基上能长成绒毛状或棉絮状菌丝体的真菌统称为,如青霉属、芽枝霉属、念珠霉属、毛霉属等,可在较低的水分活度值内生长。当霉菌引起食物腐败后,会出现肉眼可见的各色菌丝体,还会出现食物组织软化、解体等。酵母是兼性厌氧菌,具有耐高浓度糖和盐的特性,对多数糖有分解作用,通常易在果汁、炼乳中引起腐败。
(2)由食品中酶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
多酚氧化酶以食品中酚类、黄酮类、单宁类为底物,催化形成醌类,再进一步氧化聚合形成黑色素,出现食品的褐变或黑变、异味和营养成分损失。脂氧合酶存在于多种植物种子中,以大豆中含量最高。该酶破坏亚油酸、亚麻酸等必须脂肪酸,损害某些维生素、蛋白质等成分,造成食品变质。脂酶(lipoidase)存在于含脂肪的组织中,使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食品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导致食品变质、变味、酸败。如哺乳动物的胰脂酶,粮食、干果、乳制品中含有脂肪酶。果蔬成熟时果胶酶活力增加,分解果胶质(细胞壁、胞间层)变成水溶性物质,使果蔬软化。
2、食品腐败变质的变化
感官检验 | ||
以人的“视、嗅、触、味”四觉功能来判断。 |
||
视 |
看颜色、光泽 |
|
嗅 |
气味是否有异味 |
|
触 |
组织状态是否变软、变黏等 |
|
味 |
品尝口味如何 |
|
微生物检测 | ||
活菌数:
|
致病菌不得检出。 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数、霉菌数等指标。 当活菌数达108 cfu/g以上,可判断食品为初期腐败。 |
|
化学检测 | ||
检测食品腐败时产生的氮、组胺、过氧化物等。 |
||
挥发性盐基总氮 |
新鲜鱼:5 ~ 10 mg / 100g; 普通鱼:15 ~ 25 mg / 100g; 初期腐败鱼:30 ~ 40 mg / 100g。 畜肉:≤15 mg / 100g(TVB-N标准GB2707) 禽肉:≤15 mg / 100g(TVB-N标准GB16869) |
|
组胺(组织胺,histamine)和三甲胺
|
组胺可引起中毒。GB2733规定:一般鱼类中组胺≤30 mg / 100g。 新鲜水产品、肉中无三甲胺,初期腐败时含量达4 ~ 6 mg / 100g。 |
|
K值(K value) |
活杀鱼:K≤10%;鲜度极好鱼:K≤20%; 开始腐败鱼:K≥40% |
|
酸价(acid value,AV) |
油脂腐败时酸价明显升高。 |
|
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 |
油脂氧化初期衡量指标之一。一般油脂不饱和程度越大,酸败越快。 我国POV以每100 g油脂所析出的碘量表示,规定植物油POV ≤0.15% |
|
物理检测 | ||
一般测定浸出物量、浸出液电导率、折射率、冰点、粘度等指标。 肉浸出液粘度能反映肉变质程度 |
4、控制食品腐败变质常用的技术方法
(1)控制食品中微生物生长繁殖
低温保存、降低水分、降低PH值、添加防腐剂、气调保鲜、杀菌处理等。
热处理法,又称杀青、漂烫 |
生鲜食品干燥、脱水保藏前,一般需破坏其酶的活性,使其变质延缓。短时间高温处理可使食品中酶失去活性 一般90 ~ 95℃加热7 s可使大部分氧化酶钝化。 |
酸处理法 |
多数酚酶最适PH值6 ~ 7,PH<3.0时,酚酶几乎完全失活。 常用0.5%柠檬酸与0.3%Vc合用效果较好。 柠檬酸除可降低PH值外,还能与酚酶的铜辅基结合抑制酶活性。 |
除氧法 |
去皮切开的果蔬用清水、盐水、糖水浸渍或用真空法使糖水、盐水渗入组织内部,以驱除空气。 |
降温法 |
低温可降低酶促反应,延缓食品变质。 |
避光法 |
避光可控制食品脱色、着色、脂肪酸败,控制维生素、氨基酸分解产生的不良物质和气味等。
|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