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新市:一座江南糕团美食城
张明儿
新市古镇,历史已载一千七百多年,人文荟萃,丰衣足食。新市的餐饮文化非常发达,各大类饮食及糕团点心,美食精致,为百里之内公认的杰出之地。目前,不仅留下了江南饮食的“百老汇”,更是有自己特色美食,“酱羊肉”及“茶糕”名扬天下,糕团系列的美食遍布整个古镇。本地是稻米之乡,稻米加工食品尤其丰富多彩,传统工艺源远流长,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传统制作技术。所以让人一走进新市,便有浓郁的粟糯及菽麦香味,而形式之美,分类之细,让人食欲油然而起,精神为之振奋。
这是一座名符其实的江南糕团美食城。所谓糕团,是指点心类的食物,一般为稻米及菽麦加工成一种单独可以充饥的食物。它的特点是样式玲珑小巧,入口香甜松软,色泽美观,味道清香。传统糕团一般有米食类和面食类,而南方则主要侧重于米食类,主要以粳糯两类稻米进行碾粉,采用传统工艺,进行多样化制作。
作为一座有特色的江南糕团美食城,新市的糕团美食数不胜数,试以三种糕团款式,作美食特色介绍。
茶糕——“松柔、鲜香、糯软”的美味点心
“新市茶糕”是新市古镇特有的传统美食,它是一种“松柔、鲜香、糯软”的美味点心,归类于糯米谷粮食品。它采用优质稻米,碾粉后加工蒸煮成为一种方形的米糕。“新市茶糕”,是在原有米糕基础上,再进行工艺提升,文化提升,使之成为一种更趋休闲的精美点心,并独立于米糕之外的高档美食。新市人独称其为“茶糕”。“茶糕”者,便是指以茶共进的点心,这与米糕相比,有了文化上的分离。
“新市茶糕”只放“肉馅”,不放其它,而且这一“肉馅”非同一般,有足够食材与佐料精致配比,里面有:猪肉皮冻、韭芽、鲜肉等。食品的发展,最终还是依凭于市场的需求。“新市茶糕”的形成应该是有它的历史背景的。新市是一处历史文化发展较早于周边乡镇的地方,祭祀气氛非常浓郁,“新市茶糕”的产生,是由本地米糕脱胎而成,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文化升华,基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源于祭祀活动的需要,是“新市茶糕”诞生的本源。百姓对天地鬼神有敬畏之心,祭祀活动的举办也非常虔诚庄敬,所选用的祭祀之物,也是上等食物,制作上精益求精,形式上注意与时俱进的创新,对祖先祭拜的祭祀食物,不敢先尝。而制作这些祭祀食物的人,技术不断创新,努力以最好的祭祀食物供奉给祖先,就这样,对米糕的改良便应运而生,一种超越于米糕的美食——“新市茶糕”就诞生了。
二是受到外来贵族饮食风气的重大影响,客观推进米糕的改良而最终成就了“新市茶糕”。新市自西晋治水成功以来,经历南北朝、五代十国、隋唐与吴越国,到了宋朝,便是“泽国鱼盐一万家,从来人物盛繁华”了。自北宋开始,古镇新市由于大量名士涌入、大量高官来新市建造别业,外来的贵族饮食风气影响极大,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客观上要求对传统食品,有一种工艺上的提升,在形、味以及美食的命名上,更要求突出文化气息。
三是明清以来新市商贸繁华,茶楼的兴起,催生了“新市茶糕”的应运而生。从文化背景的客观性来看,元明时期,新市茶楼开始兴起,茶楼已经成为当时的文化沙龙和信息发布平台。一般乡绅和高人贤士都会邀聚在茶楼里,谈文论武,说商道农。新市的茶楼数量为江南同类小镇中之最,且茶楼的建筑风格层次也名列前位。茶糕正是迎合了这样一种文化沙龙形式,两三个人,唤小二拿上几块茶糕,气氛顿时从饮茶的平常形式上升到吃糕的亲切级别。茶糕之名,源于“以茶会友,食糕财高”之简称,所以特别养心养志又养情。
有一首诗,是这样记载了“新市茶糕”的制作:
碾米村前白鹭低,撒粉匀落箱格齐,
肉馅新糯香犹烈,热雾笼蒸又叠起。
茶糕与茶结缘后,便有了文化气息,它的细糯,它的方正,上好雪白的米粉,精细鲜香的肉馅,米粉糕的薄皮里,油亮的肉馅,让整个糕身充满诱惑。一块茶糕拿在手上,便有吞啮的想法跳出来,而当你咬下第一口,那鲜香油滑的糕点,慢慢滑入你的喉,这一刻的味道让你欲罢不能。超美的享受,感谢上天有这样一种美仑美奂的创造,为它味觉的神奇而惊喜。一部“新市茶糕”诞生简史,就是半部新市明清文化史。它诞生的成长地,整个江南,其它地方都不行,唯有新市古镇。
捏把把饭瓜圆子——儿时的味道,特别的乡情
每到深秋,瓜果进入了收获季节,南瓜藤上结出了一个个硕大的大南瓜,南瓜是本地蔬果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因此,南瓜作为美食点心的食料,便成为本地“巧妇”的重点关注对象。到了深秋,稻米成熟收割,新米饭的开煮,更让人对南瓜与新稻米产生组合联想,本地的南瓜糯米饭,便是一种美食方式,之后,又开始进化,成为另一种美食形式——“捏把把饭瓜圆子”。
秋末冬初,是悄然盛行“捏把把饭瓜圆子”食物的时候了。许多店家忙着制售“捏把把饭瓜圆子”,有爱做米食习惯的人家,也在家里做着这样的食物。这时候,会经常看得到街上的行人中,有人手里拿着这样的食物,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它的香糯之味与嚼劲之美。南瓜与新糯的香气,淡淡地匀混在早晨的空气之中,飘向旷远的田野,也飘向市声喧哗的大街上。这时间桂花还在飘香,夹杂着“酱羊肉"的浓郁香味,夹杂着茶糕、烤饼与青薰豆的味道,夹杂着玉米、蕃薯与南瓜煮熟的芳香,一座古镇充满了食欲诱人的气息。
“捏把把饭瓜圆子”的称呼,是一种新市方言的表达,在普通话中,应该表达为:“用手捏成的南瓜圆子”。这里的“捏把把”是指,制作圆子过程中特意留下的掌指形, “饭瓜”是新市方言中的“南瓜”。南瓜熟了,稻米收获了,用糯粳两种粉,三七比例,与南瓜混搭起来,做成一种糕团圆子。当你尝到这份味道,就像是享受到一份喜悦与快乐,完成一次记忆中的童年穿越。悠远的记忆之中,老北街是悠长悠长的,靠近最北端的一家糕团店,每天会有许多现做的糕团食品,热腾腾地放在蒸笼里,等待顾客光临。而我却单单喜欢一种叫“捏把把饭瓜圆子”,它香甜糯软,香又不是放香料的香,甜又不是放糖料的甜。它嚼食优雅,吃起来特有丰调雨顺的富足感觉。
做吃“捏把把饭瓜圆子”有一定的工艺,先把准备好的米粉(糯粳3︰7比例掺和)放在盆里,用筷子把刚煮熟的南瓜除掉瓜皮,把热烫的瓜瓤放进米粉盆里。然后就可以用筷子慢慢拌和,米粉很快被瓜瓤匀混。一般不放水,就放瓜瓤,拌和稍凉到不烫手的时候,用手直接揉(方言读:nio)搅。揉呀揉,白白的米粉慢慢让南瓜瓤染成好看的淡橙色,米粉也逐渐糯软成随意之形,然后取出一个小团,两手相搓成圆形,再放在掌心,轻轻一捏, 一个手掌形的“捏把把圆子”就很快做出来了。
“捏把把饭瓜圆子”是本地乡情极有代表性的糕团美食,实心朴素,看上去极普通,吃起来特有味道。那种香糯的嚼感,可以长期保存在自己的记忆里,非常美好。
芽麦塌饼——春天里的童年故事
在新市,每到春天热闹的季节里,农村就开始做一种春饼——芽麦塌饼,是一种介乎于圆子与饼之间的美食糕团,本地人有称:“芽麦塌饼”的,也有人称它为:“芽麦圆子”。自从吃了这“芽麦塌饼”之后,新市人春天里的美食故事就开始了。
春风吹呀吹,吹得行人昏沉沉,酥如烂泥,这便是江南水乡春天晴日的写照。也正是这段时间,万物萌发,草木兴盛。一种叫“棉絮草”的植物开始遍生于新市周边的郊野上,本地人称这草,叫“棉絮头”,这是制作“芽麦塌饼”的必不可少的原料。有了这种原料,“芽麦塌饼”既有味的清香,又有嚼的韧性。这是先祖们留下来的传统,每年春天要做“芽麦塌饼”,让春天的味道进入体内。没有这种草,美食饼类的春天味道,就没法体现出来。
说到“芽麦塌饼”这个名字,先祖们很智慧,名字里面的内容就很直接,又简白。“芽麦”,是指发了芽的麦粒,就是说,要先将麦子孵出芽来,再晒干,碾碎成粉。“塌”,是指在制作工艺中的“烙熯”动作词,用铲刀将饼在锅里“塌”一下。这个“塌”字是新市方言,在普通话里,就是“烙熯”的意思。
清明吃“芽麦塌饼”,是盛行于新市周边农村的传统。清明前,蔡界、孟溪、郭门、南坝、后皋、栎林等地的古村落,就开始忙着做“芽麦塌饼”了。每家都做,做了自己吃以外,还送给亲戚朋友。以前市场没有人出售,现在时代变了,“芽麦塌饼”也作为一种商品被人经营。所以,新市清明前后,新市市场上叫卖“芽麦塌饼”的人很多,形成一个季节性的美食商品市场。
做“芽麦塌饼”是个技术活,不仅要懂配方,更要懂工艺。先将摘采来的“棉絮头”整理清剪、洗净,再在沸水里淖一下,然后切碎,放进优质稻米粉(粳糯4︰6比例掺和)里,一起揉团,一般不放水,用煮熟的“棉絮头”来调匀干湿度。不掺水的“芽麦塌饼”,既可以保持草香,也可以保持草色。在揉圆子的时候,把麦芽粉边揉边撒,用了麦芽粉的圆子,既软又甜。因为,芽麦可以促进糖化,等“芽麦塌饼”煮熟凉透后,它还可以帮助保持软糯,不会变硬。
刚“烙熯”起锅的“芽麦塌饼”,特别入味好吃。不仅是软糯清香,更是温和甜稠,乡情要的就是这样的感觉。当你拿起它,便有扑鼻的清香满室飘起,轻轻咬一口,那温软的接触,就像皮肤一样的亲和。放在嘴里便有香气与甜味的交柔,这香气,是你可以想象得到的野外香气,充满旷野之美;这甜味,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幸福甜味,可以搜索得到的记忆。“芽麦塌饼”不需用过多咀嚼,但却必须要轻轻咀嚼,这样的美食享受充满玄妙,感觉很美好。
说起“芽麦塌饼”,有一个故事让人吸引。据传,越国美女西施与功成名退的越国大夫范蠡一起退隐江湖的时候,他们来到了德清山水,住了下来。他们植稻、种菜、养蚕,以野菜为食,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但到了缺粮的春天里,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聪明的西施姑娘,就掘来野菜,和家里留下来一部分发芽小麦,拌和在一起做成春饼,吃起来居然味道不错。后来他们把这些春饼,分送给邻里百姓度饥。从此,关于这春饼的故事就传开了,慢慢,时间久了,就变成了“芽麦塌饼”了。
饮食发幽怀之思,睹物想有恩之人。“芽麦塌饼”的本质是一种智慧,来自于祖先们的生活总结,在古代缺粮的春天里,应对着饥饿而创造的好办法,这是先祖在艰难中创造了美食。传统源远流长,先祖们庄重地把这一美食传给我们这一代。新市古镇传统“芽麦塌饼”,自然寄托了对祖先的思念与感恩的心,对大自然赞美与敬畏之情。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