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 积极谋划提高茶叶质量安全的对策
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
积极谋划提高茶叶质量安全的对策
本刊记者 许金根 张少均
浙江历来是个茶叶生产大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可以如下数据来概括:占全国1/10的茶园,生产了1/8的茶叶,创造了1/4的产值,同时茶叶出口占据全国将近1/2的数量。浙江的茶叶名优特品牌特别多,在国内市场消费价值普遍较高,最负盛名的绿茶品牌“龙井”茶,就产自浙江。2017年,浙江出口了16万吨茶叶,占全国的45%,但出口金额同比反而有所下降。在如今农产品普遍过剩的困境中,茶叶产业也面临着发展瓶颈,必须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转变。尤其是茶叶的食品安全,成为各级行业协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采访了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的秘书长,以下是他谈到的一些话题的记录。
近年内经常能在网络上看到一些有关茶叶农药残留的传闻,还有龙井茶检测出铅超标的消息,对广大消费者内心伤害很大。依据中国人的饮茶习惯,茶叶是直接用开水冲泡的,不可能像蔬菜一样洗干净再食用。茶叶若是表面残留农药,或者在炒制过程中掺入了有害物质,饮者直接入口下肚危害是很大的。所以尽量守护好茶叶的品质,使消费者放心地喝茶,优雅地品茗,这也是产茶协会的头等大事,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产品的信誉和市场的繁荣,也对广大茶农的经济收入有直接影响。
但是今天由于工业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农药化肥在许多生产环节不得不使用,土壤也有重金属富集的现象,水源更是受到化学物质的污染,要保持茶园生态环境的完全有机化和纯净化是很难的。一般来说,茶叶生产有三个环节都可能产生安全问题:一是茶叶种植,国内目前还处于小农经济阶段,以个体茶农种茶为主,小茶园林立,品质不一,很难对其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个别茶农不求质量,以次充好,败坏了整个片区优质茶的名誉。这个问题要通过提高茶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来解决,例如政府引导农民建立茶叶专业合作社;例如以公司化的方式推行品牌化生产和原产地保护策略等。只有大片区的集约化生产,才能有效地控制茶叶生产质量,有关部门的监管也才能落到实处。二是在制茶环节,目前大都是当地小型炒茶厂收购茶农的茶叶集中炒制,加工设备简陋,制作方式原始,也很难把控质量。更有些小厂主职业道德缺失,唯利是图,违规添加些化学品使茶叶表面好看。例如用炭墨、炭粉、烟灰、甚至用铅铬绿等化学染料着色;用白糖作为增强剂提高茶叶紧结度。也有人以次充好,将外地产的扁形茶与西湖龙井拼配,当作西湖龙井茶高价出售。这样只追求眼前利益,就把牌子做砸了。三是在茶叶流通环节,问题就更多了,商家往往掺假售假,弄来四川云贵的茶叶,当作西湖龙井茶出售,牟取高额利润;普通茶冒充有机茶,欺骗消费者。由于假冒龙井大量充斥市场,已给“西湖龙井”品牌造成严重的信任危机。同时,由于我们在茶叶质量安全问题上存在法律、法规、标准的许多“空白”,也使得违规的厂家和商家有孔可钻,有机可乘。而有关部门的管理则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缺乏配合,工作脱节。平时疏于管理,出了问题,特别是被媒体曝光后,就搞“运动式”执法,虽声势浩大,但难以持久,收益甚微。长效管理体制有待建立。
目前一般检验茶叶质量主要有两种办法:一是感官审评,用人的感觉器官对茶叶的外型、香气、滋味、叶底、汤色五大因子评判其质量是否正常。二是卫生指标检验,主要是通过仪器检测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含量。这些含量的多少是茶叶质量安全的核心问题,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最近几年农业部茶叶质量监测中心和省食品安全检验部门都加强了对茶叶的抽样检查,发现各地茶叶重点生产基地的重金属(主要是铅)、农残和有害微生物超标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西湖龙井茶铅含量超标;松阳茶叶添加铅鉻绿事件;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等禁用农药被检出等。以上事件经过媒体报导和炒作,一时舆论哗然,给浙江茶叶的形象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茶农众多,茶园分散,茶叶的品种特点和工艺不一,这种抽样检验也不是全面准确的,只是提醒我们要加强茶叶生产的监管,控制农残等危害任务艰巨。
但总的来讲,浙江省茶叶质量安全状况总体良好,在历年全国定点抽检中合格率都较高,市场信誉度也较好。在出口16万吨茶叶中也未发现因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纠纷。现在省政府领导也高度重视茶叶生产的质量安全,社会大众的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提高,新闻媒体的监督也比较多,这对改善我们的茶叶生产质量安全都是有利的。浙江省在茶树良种化、初制茶厂改造、茶叶采制机械化、品牌建设、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开拓市场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许多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根据上面谈到的茶叶食品安全隐患,我们作为茶叶生产行业协会,应该有所作为,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
一是在茶叶质量问题中,农残超标对消费者危害最大。由于政府重视,浙江省在控制茶叶农残工作上是做得较好的。而且浙江地区主要以采摘春茶为主,在早春季节一般没有病虫害,不需要打农药,所以浙江的早春绿茶是最安全的。而问题较严重的是之后采摘的夏秋茶,一般多用于出口,不在国内消费。为解决茶叶的农药残留问题,首先要从农药生产、流通的环节加强管理,坚决杜绝使用违禁农药。其次在使用的环节,要教育农民严格遵守用药品种、用药数量和用药时间,加强用药安全技术培训。第三除宣传教育外,要掌握必要的行政处罚措施,实行问责制,真正把禁用农药禁住,把限用农药管好。
二是要联合科技人员,发布茶叶质量安全的科研课题,开展科技攻关。例如龙井茶铅含量偏高问题一直是困扰龙井茶的一大难题。虽然2005年起国家修改了铅含量标准(从≤2毫克/千克修改为≤5毫克/千克),但龙井茶铅含量偏高问题一直没有找出原因,也没有解决办法。目前浙江省龙井茶产量已达2万吨,年产值20多亿元,不仅是浙江名优茶的代表,也是茶区农民的主要收入。建议省内农科和环保机构把解决龙井茶铅含量偏高问题列入重点课题,力求从科技上突破。
三是在行业内加强诚信教育和行业自律。茶叶质量问题相当大一部分是种植者、生产者、贸易者缺少诚信所致。明知是禁用农药却因价格便宜、效果好而使用;明知是低等级茶却为了打价格战,标上特级茶、一级茶标签;明知茶叶加工中不能加添加物,却为了夏秋茶颜色鲜绿而加颜料,为使茶叶条索紧、茶末少而加白糖,等等。所有这些茶叶质量问题,无不与诚信缺失有关。所以在茶叶行业内开展诚信、守法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尤为重要。同时,把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结合起来,建立产品诚信体系。今后我们茶叶生产协会将积极参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牵头的构建中国茶叶行业信用体系工作,开展浙江省茶叶行业信用评级,推出浙江省茶叶行业“黑名单”制度,让不良商家无生存之地,在国内外树立浙茶优质、安全的形象,让广大消费者满意、放心。
四是提高浙江省的茶叶生产组织化程度和管理水平。茶叶生产小而散是浙江省茶产业特点,全省250多万亩茶园,由100万户农户经营,户均不到3亩;全省茶叶加工企业有8000家,规模以上的企业有450—500家,不到总数的10%,众多小企业设备陈旧,管理落后,这些都制约了茶叶质量安全的提高。为此要协助政府部门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加强茶叶专业合作社建设,培育更多的茶叶生产龙头企业,扶持茶叶行业的优质名牌。这样才能为提高浙江省茶叶质量安全奠定组织基础。
五是建议省政府确定一个部门牵头,建立茶叶质量工作协调制度和信息通报、质量预警机制,科学、客观、及时地反映产品的实际质量状况,以利于采取应对措施。同时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构建交流渠道,积极宣传、介绍浙江省茶叶产品质量,反映企业诉求,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保护产业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