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酒制前后黄酮类成分含量变化及炮制机理
黄芩是一种常见中药材,其炮制方法并不唯一,酒制就是其中的一种常见方式。临床表明酒黄芩的抗菌抗炎效果要强于生黄芩,这主要是因为黄芩经过酒制后,其主要药物成分会产生变化。基于此,本文就以黄芩酒制前后黄酮类成分含量变化及炮制机理作为重点展开综述,具体如下。
长期以来,黄芩在中医药领域中主要用于如降血压、解毒、止血、安胎等方面的治疗。黄芩中含有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野黄芩苷等多种黄酮类成分,其中最为主要的药物活性成分,即为黄芩苷。经现代药理学证明黄芩苷具有理想的抗炎、抗肿瘤,以及保肝等药理功效。
黄芩酒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在历代中医药经典中总结的方法,其源头最早可追寻到汉代的酒洗、酒熏,但具体的酒制方法是在宋代成型、明代完善。唐代时,中医就认为酒可行药势,亦杀百邪。到明代,中医学者根据前人的中医药理论,完善了中药酒制的方法。如黄芩、大黄等大苦、大寒药材可用于酒制,对于此类药材进行酒制,不会改变药物的药效、性味,反而还会缓和药性,故得到了后世的认可。目前我国中医临床应用的酒黄芩其制备主要有三个步骤,分别是酒拌、闷透、文火。因为黄芩苷性质不稳,在高热的情况下极易分解,故采用文火进行酒制。杨云等人对酒黄芩的炮制方法也开展了深入研究,经临床研究得出结果,酒黄芩最佳的炮制温度为130℃,闷润时间6小时,酒含量为10%,炙炒时间为十分钟,通过这种方式所炮制的酒黄芩,其色泽均匀,黄芩苷的含量也更高。
临床表明酒黄芩的抗菌抗炎效果要强于生黄芩,这主要是因为黄芩经过酒制后,其主要药物成分会产生变化。徐娜红等人通过对黄芩分别进行水浸、水蒸以及酒制处理,并对这三个炮制品的成分进行测量,其中以酒黄芩的黄芩苷含量升高最为明显,并明显高于生黄芩。徐丹洋等人通过对黄芩进行多种处理,结果发现酒黄芩的抑菌效果明显高于生黄芩。同时除黄芩苷外,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等成分也显著高于生黄芩。但增加幅度主要以黄芩苷最为明显。张永鑫对大鼠进行酒黄芩灌注,同时测定大鼠肺脏中黄芩的黄酮类成分。结果发现,包括黄芩苷、黄芩素、野黄芩苷、野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等黄酮类成分都在大鼠肺脏中快速扩散。和生黄芩灌注组相比,酒黄芩的黄芩苷,黄芩素等成分要显,明显更高。
酒黄芩的炮制方法,根据酒的不同,可以分成黄酒制与白酒制这两种,但目前主要是以黄酒进行炮制,这主要是因为黄酒味厚,可入血分,通血脉。中医认为生黄岑具有较强的清热泻火能力,借助黄酒的升腾作用,可有效治疗上焦肺热,以及四肢肌表的湿热等病症。酒黄芩所用的黄酒其酒含醇量应当在10%左右,且,透明,无杂质,没有发酵,及腐坏的味道。同时,酒性大热,还可以有效中和黄芩的苦寒,避免伤及脾阳。
生黄芩中含有黄芩酶,而黄芩酶能够使黄芩苷被水解成黄芩苷元与葡萄糖醛酸,从而降低药物效果。而经过酒制加热则可有效杀灭黄芩酶,因此采用此种方式能够有效提高黄芩苷的含量,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黄芩苷在225℃左右加热超过30分钟,其含量会快速下降直到趋于零,因此加热的温度绝对不允许太高,否则将失去炮制的意义,因此应当采用文火也就是120℃进行炮制。这既保证了对黄芩的杀酶保苷效果,同时还避免了黄芩苷的分解。同时,酒制黄芩不仅能够提高黄芩的药物活性含量。同时,因酒的自身性能,能够和中药材起到有效的协同作用,提高活血化瘀、杀毒消菌的效果。这也就是中医常说的"酒助药势"。综上所述,酒制黄芩包括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等含量均有一定程度增加,其中黄芩苷的增加幅度最为显著,这正是酒制加热所起到的效果。可见黄芩经酒制处理后,其药用主成分黄芩苷含量明显增加,助于药用价值提升。
胡晓丹 王美玲 王灿琦 张书媛 柳莹 华北理工大学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