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两会”看我国的食品安全
□ 武阳阳 本刊记者
3月15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闭幕式,会议第三项议程为通过《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案审查委员会关于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期间,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等重大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积极通过提案建言献策。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2018年的“两会”上,食品相关的话题及议题热度居高不下,其中最为热门的话题当属“食品相关监管部门”的改革。
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2018年3月1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国务委员王勇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做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本次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将变为26个。
涉及食品相关监管部门的主要变化
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将不再保留;并且将认监委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划入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工作由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承担;将质检总局的检验检疫职责和队伍划归海关总署;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不再保留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关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的关键环节之一。为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推动实施质量强国,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推进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用得称心、吃得安心。方案提出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职责、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职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执法职责、商务部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执法以及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办公室等的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市场综合监督管理,统一登记市场主体并建立信息公示和共享机制,组织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工作,承担反垄断统一执法,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组织实施质量强国战略,负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统一管理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工作等。
考虑到药品监管的特殊性,需单独组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管理。市场监管实行分级管理,药品监管机构只设到省一级,药品经营销售等行为的监管,由市县市场监管部门统一承担。
于旭波:建议尽快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强食品安全源头监管 全国人大代表,中粮集团党组副书记、总裁于旭波始终关注食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2018年“两会”上,他建议尽快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将食品安全源头监管提升至与食品加工环节同等重要的位置。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持续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国家食药监总局抽检数据显示,2017年食品总体平均抽检合格率为97.6%,比2016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在食品安全状况平稳向好、食品生产加工及销售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得到有效控制的现状下,于旭波认为,食品产业上游源头风险依然十分突出。
于旭波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指出,“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食品安全涉及的环节和因素众多,但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农产品生产是第一车间,源头安全了,才能保证后面环节的安全。抓食品安全,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然而,现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已无法适应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农畜产品未进入批发、零售环节或加工前的收购、储藏、运输等环节缺乏具体的法规标准;对农业投入品没有明确、严格的管理要求;对新兴的电商、网络销售等新模式缺乏法规的调整和约束;未建立涵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对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监管责任等规定相对概念化、抽象化,内容不具体。
对此,于旭波表示,为适应新时代要求,建议尽快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将食品安全源头监管提升到与食品加工环节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产业链源头立法和监管,强化全环节的主体责任,通过全产业链管控,真正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产业链管制,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农业生产安全和食品质量安全。
韩长赋:中国人的饭碗已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
第一,粮食生产能力登上了新台阶。我国的粮食产量于2013年登上了12000亿斤的台阶,连续5年稳居高位。这个产量使全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民的饭碗已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中。
第二,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得到了新提升。农业这几年调整结构、优化质量,不仅保证了粮食供给,其他农产品供给也都相对充足,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第三,农业现代化迈出了新步伐。近5年,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指标有了很大提升,农业的科技贡献率已经超过56%,这表明我国已经转入以科技和人才发展为主的轨道上来。此外,农业的田间机械化作业水平已经超过68%,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工作状态有了历史性的转变,而且农田水利建设有了很大发展,旱涝保收的农田已经超过一半。
第四,农业的绿色发展有了新进展。包括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实现了化肥农药的零增长;在渔业方面推广健康养殖,畜牧业的发展与环境容量相适应,这些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
第五,农村改革有了新突破。我国在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垦改革等方面全面推进。例如大家比较熟知的土地三权分置、土地流转等等,这些改革进一步构建了农村的新型经济体系,进一步激发了农村发展的活力。
第六,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新提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这5年大体增长了50%。2017年,农民人均收入已突破1.3万元,农民收入的增长使广大农民兄弟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农业部将按照“十九大”做出的部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和要求,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加快补上农业、农村这块短板,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强国。未来若干年,中国的农业将会有一个更大、更好的发展。
乔晓玲:食品科技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食品科技助推食品工业各方面的发展
“食品科技的发展,不仅为食品工业带来了生产加工技术、加工装备和生产环境的进步,更提升了食品原材料的加工适用性和产品的质量安全性”,乔晓玲强调,“特别是在产品的质量安全性上,食品科技的作用巨大。”传统的生产方式,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控制完全在于手工生产者,而随着生产加工技术的创新和生产的工业化、标准化,我国实现了以统一的技术手段和标准来控制食品品质质量和安全质量的均一和稳定。
科技进步应跟上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应该紧盯产业需求的发展”,乔晓玲对食品科技工作的责任也有着自己的见解。目前的肉类产品距离高品质和更好的营养特性仍有差距,需要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上有所突破,需要更具有前瞻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技术应用,围绕市场经济、循环经济,更好地将肉类产品与营养健康相结合,同时加大在中小型企业中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满足消费者对更高品质、更安全肉类产品的需求。同时,乔晓玲在本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完善畜禽肉标准体系建设”的提案。
冷鲜肉市场广阔,国家应进一步加强管理
近年来,我国冷鲜肉市场的发展势头明显。谈及冷鲜肉市场前景时,乔晓玲表示,我国肉类消费的传统方式是热鲜肉消费,但热鲜肉在卫生质量的控制上存在隐患,容易滋生微生物,引起肉类的腐败变质。冷鲜肉在控制微生物、保持肉类风味及营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目前我国大部分屠宰环节都进行冷却排酸,使肉的品质和安全达到更高的水平。因此,冷鲜肉会有非常大的市场。
对于肉类加工私屠滥宰现象,乔晓玲介绍,国家近年来对于私屠滥宰的管控一直在不断加大力度。肉类私屠滥宰最主要的风险隐患在于检验检疫的缺失,如抗生素超标、微生物超标等问题就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肉类工业的发展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对肉类行业的管理与支持。
丁磊:普及知情消费,完善溯源机制
知情消费,降低隐患
丁磊说:“我在外就餐时也会担心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等问题,以及一些食品的潜在问题,比如糖吃多了对肥胖、糖尿病的影响,盐吃多了导致高血压等。所以,我很希望国家在这方面能够加强管理,对食品安全不能只停留在食品里有哪些添加剂等标准上。食品安全又分为两个方面——显性的直接安全与过量的隐性安全,因此,需要普及食物热量知识,在食品标签上标注食物所含热量,让消费者一目了然。”
透明农业,智能溯源
丁磊在讲到《关于完善食品、农产品溯源制度,构建食品安全长效机制的提案》时说,尽快推动食品、农产品追溯工作法制化进程;明确食品、农产品溯源工作主管单位及协助单位,推进两者之间的信息集中化管理;明确食品、农产品溯源强制溯源的品种和时间表,以名优产品为试点逐步推进,实现农产品全部溯源、件件可查;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控机制,鼓励“透明农业”;推进食品、农产品溯源工作现代化、智能化,学习发达国家“一步向前,一步向后”的先进经验,使溯源工作有效贯穿整个食品生产链条,形成完整闭环,最后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形成智能化的追溯系统,提高突发事件反应速度和精确程度。
健全机制,防患未然
要实现全部产品的全程溯源,目前来说难度很大,丁磊委员的一句话很值得大家深思,他说:“行业再大也要树立典型,只要食品行业出一两次食品安全事件,就会毁掉这个行业10年都回不来。”丁磊继续说道:“区块链做不到,还是要有一些技术上的政府背书、二维码、物流公司的配合等。”
助农致富,安全起步
提到生鲜产品的安全问题时,丁磊表示,中国的农村以及农业合作社都要有一个公信系统去监督,去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把关工作。讲着讲着,丁磊不由得把自己的涉农产业也透露了出来,他说:“我养猪就是自己给大家来溯源,现在我养了2万头,到2021年要养100万头出来,而且每一头猪都完全按照可溯源系统来做。”
孙宝国:提高国内食品安全水平需双管齐下
孙宝国指出,提高国内食品安全水平需双管齐下,首先要通过有效监管、健全法律法规、提升科学技术,以及生产者自律,来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此外,也要对食品企业宣传进行有效监管,并通过相应知识的科普,使人民群众有更清醒、更理性的认识,提升安全感和满意度。
食品应“健康、美味、方便、实惠”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此,孙宝国直言,“吃”在健康里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在来讲,人民群众就是希望能够吃到更好的、更能满足方方面面健康的食品,例如能够满足婴幼儿、青少年、孕妇、老年人等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这也对我国食品产业提供了发展和创新的机遇。总体而言,中国食品产业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而食品产业发展从未来的角度来考虑,可以用8个字来描述:“健康、美味、方便、实惠”。
食品安全问题需从源头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食品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食品安全问题。”孙宝国坦言。未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和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会不同,即未来人为违规、违法而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会越来越少;因为一些自然的、不可抗拒的因素而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将长期存在,例如微生物污染,或因为环境污染而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这都是“源头的污染”问题,一旦产生,要消除就需有一个过程,其影响也是全方面的。这种源头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不亚于加工过程所产生的问题。国家需要要加大监管,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
“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
食品安全问题对国内消费者心理上造成的伤害不亚于身体上的伤害。其中一个例子就是食品添加剂,现在很多消费者对于食品添加剂还存有误解,认为其是带来食品安全问题的罪魁祸首。例如很多消费者对防腐剂很恐慌,但是大家喝啤酒、可乐、雪碧时,并不知道当中的二氧化碳就是防腐剂;很多人爱喝干红,但是干红里面也有少量防腐剂——二氧化硫;有的人爱嚼口香糖,如木糖醇口香糖,其中的木糖醇就是甜味剂等。
孙宝国说道,以上都是食品添加剂,实际上人们食用的很多食品,包括油、盐、酱、醋,其中很多都有食品添加剂的存在。但是这些事实很多消费者并不了解,作为食品方面的专业工作者,孙宝国建议禁止商家在包装上标注“不添加、无添加”的广告,并加强科普宣传,使百姓吃得放心、踏实。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4-06-16)修武县食药监局启动夏季餐饮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 (2014-06-16)果壳网CEO嵇晓华:“不信任”仍是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主题
- (2014-06-16)南周记者蒋昕捷:理性的食品安全舆论监督需逐步实现
- (2014-06-16)刘沛:投诉举报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渠道
- (2014-07-09)中国-意大利食品安全对话在北京举行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