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渑池县坚持文化自信 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
肖 伟 本刊记者 柴占阳
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河南省渑池县坚持文化自信,积极挖掘、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使濒临消失近半个世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一南村镢把戏,于10月11日在河南省渑池县南村利津民俗文化园进行了首场演出。中央电视台4频道《印象方志》栏目进行了现场全程录制。
据介绍,南村镢把戏源于黄河漕运拉纤时的船工号子。船工们敲打船篙或船帮,纤夫吼唱号子,形成一种高亢、粗犷的声腔旋律。后来逐渐演变到人们在田间地头劳作时,敲打劳动工具一一以镢把击节的演唱形式,自娱自乐。
清末民初,怀梆戏传入南村,当地艺人把镢把戏揉进了怀邦的唱腔音乐元素。由于南村地处黄河南岸、豫晋交界,是古代黄河漕运和阳壶古道的水陆交通枢纽,加之各地文化在这里发生碰触、交汇,尤其是南村独特的地方语言,镢把戏兼容并蓄,同时融合了豫西、山西等地方戏的特色,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村地方戏。该剧种2007年6月已被列入河南省三门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镢把戏的音乐特色是以黄河号子为根基、以南村方言为母语、以怀梆唱腔为基调,近于锣鼓说唱的表演形式。镢把戏唱腔慷慨激昂,演唱多用大本腔,俗称“可口倒”。其声腔淳朴率直,略带晋味。其调高为1=G。文场常用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笛子、笙、阮、大胡、唢呐等。武场以镢把为主打乐器,常用还有班鼔、大锣、小锣、铙钹、梆子等。演出节目多为表现田间地头的劳动场景以及欢庆丰收的生活景象,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乡土文化。
由于南村属黄河小浪底库区移民重点区域,现大部分民间艺人迁徙他乡且年事已高,镢把戏已频临失传。挖掘、整理和保护迫在眉睫。2016年11月,在渑池县委宣传部、渑池县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局、南村乡政府的高度重视、综合协调、大力支持下,杨拴朝、衡声晨、张学春等人组织相关老艺人,进行挖掘、整理、排练,使这一古老的乡土艺术得以传承和保护。镢把戏《南村人》今日在南村利津民俗文化园的首场演出,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7-07-25)渑池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月活动
- (2017-12-11)河南省渑池县:十九大精神在仰韶大地落地生根
- (2018-03-13)三门峡渑池县食药监局 “桃花节”里桃花艳 食品安全严监管
- (2018-04-08)河南省渑池县 部门联手共“护苗”校园校边保食安
- (2018-10-16)河南省渑池县食药监举行“五好餐饮示范店”授牌仪式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