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食品安全科普创新高校社团联盟在京成立
学习者:提高食品安全科学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对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与会领导共同开启食品安全公益大赛倒计时
食品安全关系着国计民生,全民食品安全科学素养关系着大国发展。大学生群体是新时期社会高等教育事业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大学生食品安全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自2015年第一届食品安全科普创新公益大赛启动以来,在全国开展54场高校食安科普落地活动、2000多轮次线上互动学习。组委会邀请食品安全领域著名专家走进校园,和同学们进行面对面的科普讲座,就社会热点食品安全问题作出科学解释,辟清常见误区,并通过线上集体学习的方式发掘同学兴趣,增强科普学习驱动性。此外,大赛组委会积极创造机会,让有所学、有所知的同学参与科普教育实践活动,走入企业生产车间参观食品生产全过程,在实践中进一步加强认知,巩固学习成果。
大学生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先锋,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和创新思维。高校社团更是汇聚了众多具备新思维、创造力的校园精英,是创新与智慧的集散地。
参展观众在食品安全知识社区答题
在2015年和2016年两届食品安全科普创新公益大赛中,来自全国的各大高校社团积极响应,热情参与,共发动近两万名大学生参与食品安全科普作品创作,共计向组委会提交5500余份制作精美的原创数图、海报、漫画、H5、微视频作品。其中,部分优秀作品得以在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展出,得到参展观众的一致好评。此外,高校社团还向组委会提交了众多原创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标语、漫画、金点子、文章、改编神曲、吐槽等,充满了奇思妙想和创意灵感,体现出新一代的创新精神。
“想要拍出优秀的食安科普作品,必须要经过精心的策划、策划、再策划,同时付出一定的努力和辛苦。但是我们社团的小伙伴慢慢磨合,一次次修改作品,最后终于获得了优秀作品的荣誉!”来自吕梁学院的新食力小分队社团负责人景捷升说,他和同学共同创作的原创微视频作品《食堂现金购饭的危害》在2016年第二届食品安全科普创新公益大赛中被评选为三等奖。通过辛勤的创作,同学们以自己的精美作品不断丰富、充实着食品安全科普的素材库,彰显出了高校社团在科普工作中的影响力和能动力。
传播者:推广食品安全科普理念
高校社团是前沿知识的集散地,更是一个庞大的校园社交网络。在这里,信息传播的共享性、即时性大大提高了科普教育的效率和效益。通过建立起全时、立体化的传播架构,大学生科普教育从传统的口口相传、大众宣讲,到“两微一端”的即时联动,完备的传播架构为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的推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学生们对于科普工作的热情又为科普理念的传播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机器人助力食品安全科普答题
在过去两年的大赛中,高校社团自发组织建立了食品安全的微信群,在微信公众平台、朋友圈、微博等校园媒体中进行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的传播、分享和扩散。通过一系列社群活动的开展,食品安全的理念由一传十,由十传百,在同学们的转发和互动中,正能量的火种渐成燎原之势。据统计,在2015-2016两年间,共有超过百万大学生参与线上线下互动,影响覆盖面达近千万人次,彰显了食品安全科普工作的强大影响力。
在2017年第三届全国食品安全科普创新公益大赛中,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来自七大区域的70余所高校社团所组成的联盟将从幕后走上舞台,作为科普的主力军参与到食品安全理念传播的工作中来。大赛将开展“食安控达人赛”、全国高校食安总动员、知识巡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充分发挥社团联盟的传播力、感染力和带动力,推动食品安全理念深入大学校园,向社会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破除食品安全谣言,发动更多公众参与到食品安全科普工作的行列中来,真正做到“动员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