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业:踏平坎坷成大道

2017-05-22 11:38:22 来源: 食品安全导刊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本刊记者 赵建平

  我国是生猪养殖和肉品消费大国,俗话说“粮猪安天下”,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和猪肉的稳定供应对于国民经济和国计民生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一年高,一年平,一年低位行”的猪周期,让养猪企业频繁纠缠在大盈大亏的生死局里,价高则一哄而上,价跌则一哄而散的跟风做法也使生猪养殖量起伏不定。猪价升落是由哪些因素决定?我国养猪业目前形势如何?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有哪些亟需解决的难题?

  猪价跌跌不休为哪般

  过去的2016年是中国生猪市场有史以来无可争议最好的时代,经历了这一年的最强“猪周期”行情后,赚得盆满钵满的生猪养殖户们,不得不又一次步入猪价快速下行的周期惯性里。据监测数据显示,生猪出栏价已跌至23个月新低,且价格仍将持续下行。今年1月份,生猪出栏均价为每公斤18.19元,现在全国均价直落4元,接近每公斤14元。

  分析其原因,首先是供应端的阶段性增加。2017年以来,1到4月国内生猪存栏量下降1.7%,出栏活重增加了2.8%,因为今年生猪出栏整体平稳,疫情不多,所以国内的猪肉量是只多不少。养殖户在猪价高时惜售情况较为普遍,随着猪价持续跌势,养殖户有杀跌行为,猪价一跌再跌,屠宰企业一压再压,所以市场出现价格踩踏效应。

  其次是受整体需求下降影响明显。春节之后季节性消费需求出现明显下滑,而且市场上大猪压市导致最近市场供应环境相对宽松,所以利空猪价走势,这个情况每年都会有。再加上毛鸡价格、鸡蛋价格、牛羊肉价格同比都大幅下降,整体实体经济的增速有温和放慢的态势,猪肉价格不容乐观。

  第三是环保压力推动猪场关停。今年是环保整治的最后年份,所以限养区和禁养区都在赶时间拆猪场,导致生猪集中上市,促进了猪价下行。以业内龙头企业双汇所在地河南省漯河市为例,2016年,漯河市全年生猪出栏364万头,同比增长1.45%;家禽出栏6661万只,同比增长81.4%,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50%以上。目前,漯河市各类畜禽养殖场有8000多个,处于禁养区的占30%以上,涉及2400多个养殖场的关闭或搬迁。关闭禁养区养殖场,将减少全市养殖业产能的30%左右。而漯河市禁养区内养殖场今年上半年将全部关闭或搬迁,意味着漯河市今年至少要清理百万头生猪。

  第四是进口猪肉量增加挤压市场空间。去年大陆进口猪肉162万吨,比前几年大大增加,今年1-4月,同比增长了21%,目前进口猪肉的比例要占到全国猪肉总消费量的2.3%,影响不容小觑,且进口猪肉价格只有国产猪肉价格的一半,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猪价造成影响。

  第五是饲料价格仍处低位。随着养猪场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饲料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白刃战早已逐步从中间商的桌椅旁,移步到终端猪舍的门板边,导致饲料价格持续在低位徘徊。目前,玉米价格仍维持在1.76元/公斤左右。同时,一些大的饲料企业疯狂开启“公司+农户”模式进行养猪,根据饲料企业的养猪规划,未来他们的生猪总出栏量将达到1.5亿头,为9个现在的温氏。这势必更加大生猪供应量,从而影响到猪价。

  担当环保责任赢未来

  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环保法》、“水十条”“土十条”等一系列环保政策,给养殖业带来巨大变革。据统计,我国生猪年饲养量接近12亿头,每年为城乡居民提供8000多万吨的肉类产品,同时产生的畜禽粪污包括屠宰场清理粪污产生的污水等高达30亿吨,秸秆8亿多吨,再加上种植方面产生的农膜残留问题,环保和资源约束明显加大。因此,在新的条件下,必须以大力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

  自2016年起,国家开始对畜牧业养殖结构进行调整,全国生猪生产适应市场需求有所调减,饲养地区从限制发展区向潜力增长区转移。2017年,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国家将选择一些县开展生猪种养结合循环发展试点,示范引导生猪产能转移,鼓励各地争创特色畜产品优势区,推动资金项目向优势区、特色产区倾斜,打破发展“瓶颈”。同时,国家还鼓励各地依托行业协会开展名特优畜产品品牌建设和推介活动,打造一批优质安全的特色畜产品品牌,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

  河南农大副教授、河南省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李新建认为,针对我国养猪业饲养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下、产品竞争力弱、环境污染严重、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低碳养殖已成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何才能低碳养殖?李新建介绍说,首先要抓好源头,杜绝浪费。包括精准投喂,即通过饲料营养的平衡与设计,使饲料符合猪的营养需要,且能降低动物碳、氮、磷与重金属等对环境有影响的物质排放量,并保障畜产品中无抗生素残留;节约用水用电,即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创新猪舍设计、改善养殖环境,让猪健康生长,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以达到保护环境、减少水电浪费、降低污染的目的。其次是做好排污处理。如采用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的方法,将污染物利用生物发酵技术生产有机肥或用作沼气发电,变废为宝。再次,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利用土地。因此,要开发多种利用途径,发展生态、高效、循环养猪业。

  在规模化发展的背景下,生猪养殖业已经是一种高效率的劳动产业,更多的龙头猪企已经致力于饲养效率达到工业效率的劳动效率和产能的发展。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秦英林认为,现在的养猪行业已经成为融合了多门学科的高科技行业,门槛很高,没有技术,即使有钱也不能入门。他介绍说,牧原发展的24年,正是创新的过程。通过在饲料方面、在兽医防疫方面的很多创新,“现在我们养猪的效率已经是能够达到近乎于工业效率的劳动效率和产能,像我们现在养的育肥猪,一个人一年可以出来一万头,也就是说从30公斤养到110公斤,一万头什么概念?养三个多月,产值一千多万到两千万。”

  继《环保法》重压之后,2016年12月颁布的《环保税法》载入养殖史,并将于201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环保税是又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表明国家对于环保治污的决心和力度。然而,养殖业已进入微利时代,环保税的征收能够有效遏制企业直接排污,强制企业依据《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进行排污前综合治理,保护环境。同时也给一些微利养殖者带来了一定的心理恐慌。对于养猪而言,环保是没商量的,不达标的只能退市,而能够承担起“环保”这份责任的,必然也会得到更大的利益。秦英林表示,关于环保成本与利润这个概念,没有谈判的空间,这是责任,必须要把隐性成本纳入到整个成本中去,才能够发展。“关于环境保护这份责任谁担起来了谁就赢得了未来。”秦英林说。

  把控肉品安全抢市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需求有了新变化,越来越注重肉的安全与健康。然而近几年猪肉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猪肉中添加“瘦肉精”等事件频见报端,不法商贩贩卖死猪肉的新闻也屡有报道。

  今年央视3·15晚会记者的一段调查,让所有人惊出一身冷汗:一些饲料企业瞒天过海地在往饲料中非法添加各种“禁药”,包括“人用西药”,而且这种现象并非个例。江苏远方中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造肉一号”、山东省成武旺泰饲料有限公司生产的“速肥肽”、郑州百瑞动物药业公司的主打产品“厚祺峥重”、河南漯河宇信科技有限公司的主打产品“日长三斤”均在列……

  在这些违规添加药物的饲料产品背后有一个惊人的事实是,饲料违规添加禁用西药,能使饲养的动物傻吃酣睡猛长,但是抗生素在肉里边有残留,人吃了带抗生素的肉以后,或产生“耐药性”。喹乙醇长期使用,会蓄积在动物体内,诱变细胞染色体畸形,此外还会造成耐药性,给人类身体健康带来潜在危害。正因如此,中国在2005年版《兽药典》以及《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都明确规定,喹乙醇适用范围:35公斤以下的猪,禁用于禽、禁用于体重超过35公斤的猪、休药期35天。

  近期,为了节省养殖成本,天津市个别养猪场利用餐厨垃圾饲喂的“泔水猪”事件被曝光。据了解,泔水中的餐厨垃圾富含有机质,极易为各种病原微生物及各种携带病原微生物的蝇虫提供适宜的生长繁殖环境,用未经处理的厨房泔水喂猪,病原微生物可能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人体健康。同时,“泔水猪”发病率比正常饲养的猪高30%—50%。发病多,用药就多,用药多则药残多,药残多则对环境污染多。而且由于肉质差,往往只能通过非法渠道流入管理不规范的市场和一些小饭店、小餐馆及工地食堂等。由于逃避了动物检疫监督,“泔水猪”大大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导致可能带有病原体的猪肉被人食用,影响健康。

  把控肉品安全,首先要把好“投入”关。开发新型饲料添加剂,充分利用药食同源植物对猪群做好生物保健,提高猪的健康度,解决肉品中抗生素、激素和药物残留,生产无公害绿色产品;政府要尽快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降低养殖业生产成本,引导养猪场使用配方合理的配合饲料;严格环保和市场监督,倒逼养殖企业采用安全的饲料和兽药。

  其次要做好品种的培育与优化。目前中国的育种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现在基因良好的和供种量大的体系完全是卖方市场,购买良种猪非常难。没有好的种猪,就不能从根源上提高繁殖率和抗病力,也就无从提高养猪效益,也就无法促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要做好疾病防控。华中农业大学陈焕春院士说,由于病原变异、人员交流增加和贸易频繁,猪病发生与流行呈现多样化,并可跨境传播。做好猪病防控工作,保证猪群健康生长,关乎数以亿计亚洲和全球人类的生命健康。因此要构建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外部生物安全主要是厂址、猪群、车辆、人员、物品和其他动物等外源性因素控制,内部生物安全包括猪场免疫程序、预防程序、清洁程序、消毒程序、监控程序等,通过控制、净化,最终将疾病消灭。另外还要注重营养与福利,包括饲料酸碱度的考虑、各阶段饲喂量等。

  第四要发展冷鲜肉,提升猪肉品质。冷鲜肉是严格执行国家检疫检验制度,宰后白条迅速进行冷却处理,温度在24小时内降至0℃~4℃,并且在后续的分割、运输、贮藏、销售过程中始终保持在冷链条件下的新鲜猪肉。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守伟曾表示,目前,冷鲜肉是最科学的一种肉类消费方式,这种肉类从外形、口感、营养等角度来看都是最佳的。与热鲜肉相比,冷鲜肉经过16~24小时预冷排酸后,处于熟成阶段,部分蛋白质分解成多肽或氨基酸,肌纤维连接结构变得脆弱并断裂成小片,肉质变软,此状态风味最佳、营养多、易吸收。同时,采用快速冷却工艺,将胴体温度迅速降低至0℃~4℃,微生物生长被抑制,更加卫生、安全。

  第五要严格食药市场监管。食药监工作人员要对猪肉销售摊点的许可证照、检验检疫章、进货票据等进行逐一查验,并采取快速辨别和随机抽检方式,检查是否存在有注水、病死猪、违禁药等不合格肉类产品。同时,执法人员要进行了政策法规宣传,积极引导猪肉经营户诚信守法经营,督促猪肉经营户落实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质量把关、质量承诺、不合格肉品退市等制度,切实规范猪肉市场交易行为。

微信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养猪业 大道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食安观察网 © 2012-2025 健食视界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2440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2614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城通街26号院(邮编100043)

值班电话:1850012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