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导刊》刊号:CN11-5478/R 国际:ISSN1674-0270

登陆 |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打击谣言需多方共治

2017-03-22 10:35:06 来源: 食品安全导刊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本刊编辑部
  “塑料紫菜”的谣言刚刚平息,“喝春茶中毒”的谣言已席卷而来。这些年,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此起彼伏,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报告统计,当前,食品安全谣言占我国各类网络谣言的45%,位居第一(据2016年6月15日新华网)。网络谣言之所以动辄铺天盖地而来,说到底,还是因为造谣成本太低。一个耸人听闻的网络谣言的诞生,只不过节操与底线放空3秒而已。

  食品安全谣言如同洪水猛兽,使公众惶惶不安,一再打击公众对我国食品安全环境的信心,损耗着有关各方为之做出的努力。“一个谣言毁掉一个产业”并非危言耸听。“塑料紫菜”137秒的谣言视频,就让一个行业损失近亿元;“用避孕药养黄鳝”的谣言过去了十多年,但社会上对其传说和误解一直没有完全消除。

  破解食品谣言怪圈,法治利剑要高悬。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实施后,利用网络、媒体、移动社交平台等载体,编造、散布、传播虚假食品安全信息都将被列为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将被移交公安机关依法处理。也就是说,个人或单位一旦传播食品安全谣言的事实被坐实,也与生产经营欺诈、标签说明书欺诈、食品宣传欺诈等行为一样,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造谣者终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近日国内乳业巨头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因一个名为“文娱后台”微信公众号发表了一篇《蒙牛:综艺冠名界头号毒奶!》,损害了公司名誉,而将该公众号的注册人诉至北京朝阳法院,并索赔100万元。这既是对无良自媒体与嚣张网络谣言的宣战,也为受害主体维权提供了样板。

  有人说“谣言止于智者”。但实际情况是,消费者大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观念比较重,多数人并不会对其进行仔细鉴别和细加考究,人说我就信的情况比较突出。因此,媒体要做好食品安全知识的传播者,特别是在信息安全公众认知度不高、食品谣言给公众造成困扰的情况下,更要科学准确地报道食品安全信息。

  行业企业在诚信经营的同时,也要肩负起社会责任,保证产品质量,管好原材料、生产、加工等各环节,以事实回击谣言,同时,要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

  在谣言大肆扩散之前,政府部门应第一时间组织专业人士、权威人士迅速回应、及时发声,以精确的科学解释树立消费者的信心,从而让消费者保持一双慧眼,不信谣、不传谣。

  打击食品安全谣言,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各方力量合力,形成食品安全良性互动的社会氛围。

微信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谣言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食安观察-《食品安全导刊》杂志官方网站 © 2012-2025 食安观察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7530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79, 1101055372号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城通街26号院金融街长安中心5号楼4层403(邮编100043)

联系电话:010-88825653   18500121702

稿件查询:010-519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