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验方法专家共识》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验方法专家共识》 对我国快检技术的发展具有跨时代意义
食品安全是关乎人民健康与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其中,由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跨国传播的风险也与日俱增,加强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监测和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相关组织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然而,我国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标准由于操作较为繁琐且耗时长,同时操作过程中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高、技术普及率很低等原因,导致不能满足目前的市场需求。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材料学等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很多较传统方法更为灵敏、抗干扰能力更强、通量更高的检测方法,即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法,这类方法可通过对食品样品的简单前增菌,即可实现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可将检测时间缩短到24小时以内。
为促进新快检技术顺利进入市场、推动政策制定,中国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众多专家编写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验方法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并于2016年9月7日在北京召开了发布会。会上,中国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理事长杨瑞馥对《专家共识》做了介绍,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蒋原表示,《专家共识》对我国快检技术发展具有跨时代意义。
发展快速检测技术对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对于《专家共识》的形成背景,杨瑞馥介绍道,近几年,国内外的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一起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不仅影响着某个家庭、城市,甚至影响到整个国家或多个国家。由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例如1996年日本的大肠杆菌O157:H7食物中毒事件;2001年英国的疯牛病事件;2008年美国的沙门氏菌疫情;2011年美国的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甜瓜事件和德国的大肠杆菌O1004:H4食物中毒事件等,给人们敲响了食品安全问题的警钟。发展快速检测技术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至关重要,2015年10月颁布的新《食品安全法》第十四条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可以采用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品进行抽查检测。新《食品安全法》还提出了对于有害因素的监测要求,强调了快速检测技术快速筛查、抽查检测和抽样检验作为技术监督的属性,明确了快速检测技术可作为行政处罚依据。但是,食品安全法对于快速检测技术发展的要求有待落实。
杨瑞馥说道:“如今,快检技术已经运用在企业、检测机构的日常工作中,但是关于快检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规范与标准。经过联盟专家们近一年的艰辛付出,共同起草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验方法专家共识》,希望通过达成共识来推动政策的制定。”
《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
会上,杨瑞馥就《专家共识》内容进行了介绍。首先,《专家共识》提出了目前常用的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传统计数改良法、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生物传感器技术;此外还提到了近些年发展的技术:飞行时间质谱、数字PCR、微流控技术、流式细胞技术、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等。其次,《专家共识》对快速检测方法应具备的条件归纳为如下5项特征:①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检测时间短;②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结果更为精确;③自动化程度高,减少人为参与,降低人工成本;④对检验人员经验依赖程度低,操作简单,易于标准化;⑤产品更小、更轻、更便携,更适合现场检测。接着杨瑞馥表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需标准化,即食源性致病菌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一般要经过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统计分析等步骤进行确认。最后,他说:“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及技术需合理监管。《专家共识》提出,对于监管而言,致病微生物检测结果要求必须准确;并建议食品检验方法应剥离于安全标准之外(即非强制性),给予选择使用快速检测方法的合理空间。”
我国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三个发展方向
中国是全球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最大的食品消费国、生产国和进口国,中国的食品安全也是全球的食品安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与之相对的检测技术、检测仪器等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人认为,《专家共识》是推动中国新兴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进入市场的催化剂。在谈到中国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时,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蒋原表示:“对于政府机关、科研机构、生产企业而言,《专家共识》的编写是一项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工作。”就此,蒋原总结了三点:“第一、标准化:中国检测技术朝着信息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从最早的形态主义发展到新陈代谢主义,衍生出许多检测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互相补充,急需对方法进行标准化,不能杂乱无章。国家卫计委、农业部、食药局和质监局以及认证认可委员会对检测方法、产品的认证都有着明确的要求。所以,我们应该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尽快将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知识产权和检测方法标准化,使其更具有普遍性。第二、本土化:中国是食品大国,饮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相比国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也是食品出口大国,掌握着许多标准。掌握越多的检测技术和方法,意味着为我国食品行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平台。在《专家共识》的激励下,相信未来几年,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快速检测产品将会蓬勃而出,这将会为中国的食品科学提供非常宝贵的经验,为产品本土化奠定基础。第三、国际化:我们应该在本土化的基础上朝着科技化的方向发展标准,得到相关国际组织的认可,使我们更多的产品、更多的技术、更多的设备出口到海外。最终实现习主席所讲的为全球人类的和平和健康提供中国的方案。”
□ 高光普 林雨晨 本刊记者
如今,快检技术已经运用在企业、检测机构的日常工作中,但是关于快检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规范与标准。经过联盟专家们近一年的艰辛付出,共同起草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验方法专家共识》,希望通过达成共识来推动政策的制定。食品安全是关乎人民健康与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其中,由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跨国传播的风险也与日俱增,加强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监测和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相关组织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然而,我国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标准由于操作较为繁琐且耗时长,同时操作过程中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高、技术普及率很低等原因,导致不能满足目前的市场需求。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材料学等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很多较传统方法更为灵敏、抗干扰能力更强、通量更高的检测方法,即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法,这类方法可通过对食品样品的简单前增菌,即可实现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可将检测时间缩短到24小时以内。
为促进新快检技术顺利进入市场、推动政策制定,中国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众多专家编写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验方法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并于2016年9月7日在北京召开了发布会。会上,中国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理事长杨瑞馥对《专家共识》做了介绍,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蒋原表示,《专家共识》对我国快检技术发展具有跨时代意义。
发展快速检测技术对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对于《专家共识》的形成背景,杨瑞馥介绍道,近几年,国内外的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一起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不仅影响着某个家庭、城市,甚至影响到整个国家或多个国家。由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例如1996年日本的大肠杆菌O157:H7食物中毒事件;2001年英国的疯牛病事件;2008年美国的沙门氏菌疫情;2011年美国的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甜瓜事件和德国的大肠杆菌O1004:H4食物中毒事件等,给人们敲响了食品安全问题的警钟。发展快速检测技术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至关重要,2015年10月颁布的新《食品安全法》第十四条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可以采用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品进行抽查检测。新《食品安全法》还提出了对于有害因素的监测要求,强调了快速检测技术快速筛查、抽查检测和抽样检验作为技术监督的属性,明确了快速检测技术可作为行政处罚依据。但是,食品安全法对于快速检测技术发展的要求有待落实。
杨瑞馥说道:“如今,快检技术已经运用在企业、检测机构的日常工作中,但是关于快检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规范与标准。经过联盟专家们近一年的艰辛付出,共同起草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验方法专家共识》,希望通过达成共识来推动政策的制定。”
《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
会上,杨瑞馥就《专家共识》内容进行了介绍。首先,《专家共识》提出了目前常用的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传统计数改良法、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生物传感器技术;此外还提到了近些年发展的技术:飞行时间质谱、数字PCR、微流控技术、流式细胞技术、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等。其次,《专家共识》对快速检测方法应具备的条件归纳为如下5项特征:①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检测时间短;②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结果更为精确;③自动化程度高,减少人为参与,降低人工成本;④对检验人员经验依赖程度低,操作简单,易于标准化;⑤产品更小、更轻、更便携,更适合现场检测。接着杨瑞馥表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需标准化,即食源性致病菌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一般要经过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统计分析等步骤进行确认。最后,他说:“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及技术需合理监管。《专家共识》提出,对于监管而言,致病微生物检测结果要求必须准确;并建议食品检验方法应剥离于安全标准之外(即非强制性),给予选择使用快速检测方法的合理空间。”
我国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三个发展方向
中国是全球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最大的食品消费国、生产国和进口国,中国的食品安全也是全球的食品安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与之相对的检测技术、检测仪器等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人认为,《专家共识》是推动中国新兴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进入市场的催化剂。在谈到中国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时,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蒋原表示:“对于政府机关、科研机构、生产企业而言,《专家共识》的编写是一项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工作。”就此,蒋原总结了三点:“第一、标准化:中国检测技术朝着信息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从最早的形态主义发展到新陈代谢主义,衍生出许多检测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互相补充,急需对方法进行标准化,不能杂乱无章。国家卫计委、农业部、食药局和质监局以及认证认可委员会对检测方法、产品的认证都有着明确的要求。所以,我们应该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尽快将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知识产权和检测方法标准化,使其更具有普遍性。第二、本土化:中国是食品大国,饮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相比国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也是食品出口大国,掌握着许多标准。掌握越多的检测技术和方法,意味着为我国食品行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平台。在《专家共识》的激励下,相信未来几年,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快速检测产品将会蓬勃而出,这将会为中国的食品科学提供非常宝贵的经验,为产品本土化奠定基础。第三、国际化:我们应该在本土化的基础上朝着科技化的方向发展标准,得到相关国际组织的认可,使我们更多的产品、更多的技术、更多的设备出口到海外。最终实现习主席所讲的为全球人类的和平和健康提供中国的方案。”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4-06-18)中美携手合作“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
- (2015-06-05)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新方法
- (2015-12-29)甘肃省食源性疾病监测实现了县区100%全部覆盖
- (2016-03-11)加拿大食源性污染谁之过?
- (2014-07-09)人类肠道微生物基因集 为研究提供精准数据支持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