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应学院大学生食品安全意识与消费行为调查
□ 田永胜 广东省嘉应学院
为了解大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本文选取嘉应学院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6名二级学院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每个二级学院的每个年级随机选出12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不记名填写、现场收回调查表的形式,以确保调查内容的真实和完整性。共发放问卷531份,收回有效问卷461份,有效率为86.8%。所有数据经复核后采用Excel 2003双人双次录入数据,并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1 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普遍欠缺的原因
一般来说,食品安全知识越多,食品安全意识越强,卫生习惯越好。问卷设置了食品安全含义、肉类水产品的抗生素激素残留、食品添加剂、普通食品与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区别、“三无”产品等问题,每题均设置“完全了解”、“大概了解”、“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4个选项。调查结果显示,嘉应学院大学生对相关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率较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将食品安全定义为: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数据显示,只有24.1%的大学生答对此题,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并不清楚怎样区分食品的安全性。 从表中可以看出,完全理解问题中四类食品安全知识的嘉应学院大学生最高不超过三分之一,最低的只有3.1%。可见,嘉应学院大学生的食品安全认知现状不容乐观,有待完善和加强。
为什么大学生的食品安全认知状况不乐观?在调查中发现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条:
首先,高达73.1%的大学生没有在学校学习过营养学或食品安全相关的课程。另外,在成长过程中,只有8.9%的大学生每年受过他人3次以上的食品安全教育,15.0%的大学生每年受过他人1~2次食品安全教育,多年来偶尔接受过他人教育的占51.6%,24.5%的大学生从没接受过他人的食品安全教育。
其次,大多数大学生是通过电视、电台、网络、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自发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由于获取途径的多项选择,有调查显示,74.8%的男生和79.3%的女生通过电视、广播了解食品安全信息,89.3%的男生和90.3%的女生通过网络,46.6%的男生和52.9%的女生通过报纸杂志,7.7%的男生和5.7%的女生通过现场咨询活动,19.7%的男生和28.6%的女生通过课堂、相关知识讲座,23.1%的男生和28.2%的女生通过他人介绍,4.7%的男生和10.1%的女生通过其他途径了解食品安全信息。
2 大学生并不具备很高的食品安全意识
虽然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但大学生的食品安全忧患意识并不强烈,这呈现出较大的反差。
首先,大学生面临着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5.6%的大学生每学期都在学校食堂或周边饭店、饮食摊点多次遇到食品安全问题,35.6%的大学生每学期都在学校食堂或其周边饭店、饮食摊点偶尔遇到一起食品安全问题,40.4%的大学生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却多次听说其他同学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只有18.4%的大学生既没遇到也没有听闻其他同学遇到食品安全问题。
在大学生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中,饭菜出现馊味及虫鼠现象(23.4%)、过期变质食品仍在销售(22.6%)、食品制作加工阶段环境恶劣(22.1%)排位前三。41.2%的被调查大学生在诸多场所遇到食品安全问题,作为多项选择,按照嘉应学院大学生遭遇食品安全问题的场所的多寡比例依次为:流动摊点(27.5%)、学校周边餐馆(23.0%)、食堂(13.2%)、杂货店(7.2%)、网店(6.3%)。
其次,大学生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是:有毒有害物质(如农药、抗生素、重金属、防腐剂)高残留问题(49.5%)、病死牲畜肉(20.4%)、食物中毒(11.3%)、食品中违规使用添加剂(8.9%)、食用油流入(4.3%非)、散装食品卫生(2.0%)、食品过期变质(1.7%)、虚假或错误标签标注(1.5%)、使用转基因原料(0.4%)。
最后,面对社会上经常爆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和身边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大学生食品安全忧患意识很弱,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90%以上接受调查的人认为大学生群体自身食品安全的忧患意识不强。其中,46.8%认为一般,33.2%认为较弱,15.0%认为很弱,1.1%则认为没有食品安全的忧患意识,只有3.9%认为很强。
②超过90%的大学生认为自身食品安全意识不强。其中,65.1%的大学生觉得一般,21.5%的大学生选择了较弱,6.9%的大学生认为很弱,而另有0.9%的大学生根本没考虑过食品安全问题,只有5.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食品安全意识很高。
③绝大多数大学生很少主动搜寻食品安全信息和知识,普遍较低的食品安全忧患意识导致较低的食品安全关注度。39.3%的大学生从不主动搜寻食品安全信息和知识,38.8%的大学生每季度或一个季度之内会主动搜寻食品安全信息和知识,5.6%的大学生每周一次或多次主动搜寻食品安全信息和知识,16.3%的大学生每月主动搜寻一到两次关于食品安全的信息和知识。
④只有当社会上或身边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大多数大学生才会更关注食品安全。45.6%的同学在爆发食品安全事件时会更关注食品安全,36.2%只有在身边发生此类事件时才更关注,10.9%在学习交流食品安全经验和知识后更关注食品安全,5.6%受身边同学的影响后才会更加关注,1.7%在其他情况下更关注食品安全。每当爆发食品安全事件时,只有12.6%的大学生会认真阅读相关新闻,67.0%的大学生大致浏览一下,16.7%的大学生只看一下标题,3.7%的大学生则从不关注。69.8%的大学生只是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等新闻时才谈论食品安全的话题,6.7%的大学生每周会谈论一两次,14.8%的大学生每月谈到一两次,而8.7%的大学生从不谈论关于食品安全的事情。
3 大学生普遍存在不良的食品消费行为
首先,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选择用餐地点时并没有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11.1%的大学生会优先考虑价格,33.2%则认为饭菜是否可口更重要,11.7%的大学生首先考虑位置便利,只有44.0%的大学生会考虑环境卫生及食品安全程度。因此,对于学校周围的小吃店或小摊贩的食品,高达69.2%的大学生表示虽然不太卫生,但还是偶尔去吃;19.8%的大学生觉得虽然不太卫生,但还是经常去;只有8.0%的大学生坚决不去吃,还有3.0%的大学生根本就没考虑过卫生问题。
其次,近60%的大学生并不关心周边餐馆、小摊点是否有营业执照、食品卫生许可证等相关证件。其中,19.7%的大学生从来没想过,也不在意;38.2%的大学生没考虑过,想要知道也无法知道;28.0%的大学生表示偶尔问问,只有14.1%的大学生表示每去一个新地方都会仔细观察。
第三,超过70%的大学生并不查看食品配料及食品添加剂。其中,只有6.5%的大学生购买食品时会注意配料以及食品添加剂,16.5%的大学生经常注意,60.7%的大学生偶尔注意,16.3%的大学生则从来不看。在购买食品时,5.4%的大学生选择含食品添加剂的食品,21.3%的大学生无所谓,32.5%的大学生选择不含食品添加剂、完全纯天然的食品,40.8%的大学生则视情况而定。
4 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大学校园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是维护高校稳定的基础工程。鉴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食品安全知识欠缺、食品安全意识不高、食品安全环境不良、食品行为习惯不好的情况,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教育,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首先,充分利用大学生的积极性加强食品安全教育。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缺乏科学认知,其根源在于从小学到大学很少接受食品安全的相关教育。本次问卷调查还发现,很多被调查者愿意学习多方面的食品安全知识,其中,43.8%的大学生最想学习辨别食品优劣和安全与否的技能,30.4%的大学生最想学习食品安全常识,7.8%的大学生最想学习营养知识,7.4%的大学生最想学习食品法律知识,6.5%的大学生最想学习食物中毒治疗知识,4.1%的大学生最想学习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状况。鉴于大学生有学习食品安全知识的强烈愿望,建议学校因势利导,通过开设食品安全课程、多渠道形成食品安全知识等途径,加强对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其食品安全知识水平,防范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其次,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有研究指出,高校内的食品安全隐患主要有:学生饭堂可能引起的食物中毒,学校周边餐饮业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大排档类的小餐馆),校内外超市、商场和商店也存在不安全食品等。此次调查发现,只有13.8%的大学生对食堂非常放心,59%的大学生对食堂比较放心,22.6%的大学生不太放心,还有4.6%的大学生非常担忧食堂安全。在调查哪些因素影响食堂食品安全时,作为多项选择题,54.7%的大学生认为大学食堂存在食品不卫生的情况,67.7%担心公用餐具消毒有大问题,46.4%担心食品加工过程有问题,41.4%的大学生担心进货渠道不正规。可见,高校应该重点强化学生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以常规化检查确保食堂的食材用料安全、加工过程卫生,保障大学生就餐安全。
第三,积极培育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为保障大学校园的食品安全,一定要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本次调查发现,从主观意愿上,绝大多数大学生愿意采取多种途径为提高食品安全程度尽一己之力。作为多项选择,75.7%的大学生愿意自己主动多学习食品安全相关知识,75.8%的大学生愿意培养良好的食品购买习惯,36.9%愿意通过网络手段揭露不法行为,19.1%愿意亲力亲为参与监督,36.3%愿意通过学校各个传播渠道宣传食品安全知识,13.1%选择其他方式来提高食品安全程度。
与此成正比的是,绝大多数大学生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确实会通过各种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调查显示,在190名曾遇到食品安全问题的大学生中,除了26.8%的大学生自认倒霉外,主动与经营者交涉的占42.6%,11.1%的大学生向消费者协会投诉,11.5%的大学生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4.0%的大学生向媒体揭露,另有4.0%的大学生选择其它方式。经过维权行动,大部分同学的问题得到全部或部分解决。其中,全部解决的占7.2%,部分解决占20%,有一些解决占46.8%,没有解决的占26%。这表明大学生在应对食品安全问题时具备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高校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告知大学生维护自己食品安全权益的途径和方法,并且协助大学生维护食品安全权益,将非常有利于净化大学校园的食品安全环境。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4-06-16)家乐福与您一起努力建设食品安全诚信
- (2014-06-16)以诚信保障安全 中国食品安全诚信宣言大会在京召开
- (2014-06-16)张志刚:提高诚信自律,共为食品安全献计献策
- (2014-06-17)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成立
- (2014-06-17)广东省食安办、食药监局发布食品安全警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