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新思路、新起点”
——第八届第三方检测实验室论坛在成都召开
□ 蒋炼娇 本刊记者
8月30-31日,以“新视野、新思路、新起点”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论坛暨展览会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举办,论坛围绕新常态下检验检测认证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多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的探讨。论坛主要由开幕式、主题演讲、产品展览、实验室展示、专题分论坛等一系列活动组成。中国检科院院长李新实、中检集团董事长齐京安、质检总局计量司司长谢军、国家认监委实验室与检测监管部主任乔东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副秘书长宋桂兰等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文涛主持。第三方检测实验室论坛作为检测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年度论坛,旨在加强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相互了解与沟通、推进检测认证行业的健康发展,吸引了来自政府主管部门、认证机构、投资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实验室及企业质量控制部、仪器厂商等近700名专业人士参加。《食品安全导刊》等媒体也应邀参加。□ 蒋炼娇 本刊记者
第三方检测行业发展现状
开幕式致辞上,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李新实院长指出,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移师成都,有利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向西发展,了解掌握西南地区第三方检测产业的发展状况,促进检测资源、技术和人才的战略,实现东西部检测机构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互动,适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第三方检测产业发展的需求。据介绍,我国第三方检测行业发展起步较晚,但随着中国近几年的技术发展和政府投入不断加大,各类第三方检测机构正在崛起;据质检总局发布的《2015年度检验检测统计信息》数据表明,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检验检测服务业仍保持了高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作用持续上升。但是,我国检验检测机构总体上以小微机构居多,真正具有品牌有影响力的检测机构凤毛麟角,而且服务范围有限,国际竞争力不强。李新实认为,本届论坛以“新视野、新思路、新起点”为主题,是期望人们深层次探讨行业发展规律,开阔新视野,引导各类机构把握国家发展大势,驾驭行业发展规律,相互携手,合作进取,碰撞出对行业发展具有正能量的新观念、新思路,推动行业转变发展模式,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检测行业,实现“十三五”的开局之年的转型跨越,实现新起点的崛起。最后,李新实说道:“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正在由实业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本主导的发展模式,主办方也越来越意识到淡化论坛官方色彩,增强论坛的民间性,民主性;希望大家能够在论坛上碰撞思想,为我国第三方检测行业发展作出贡献。” 中检集团董事长齐京安从“国家层面”和“行业自身”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检验检测行业目前的新变化和特点。他认为,检测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同时政府的简政放权,关注事后监管,扩大第三方采信结果必将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技术、管理、服务和品牌的全面升级;检验检测认证行业进入换挡期,由高速转为中低速,检测机构并购重组日趋活跃,呈现规模化、集中化趋向。同时检测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全球检验认证行业的同行蓄势待发,形成了市场化竞争格局,也带来新的挑战。齐京安为与会观众介绍了中检集团通过30多年的发展,从行政色彩较浓的企业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集团,从行业机构整合、打造世界知名中国品牌、促进行业大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检集团把2016年确定为改革创新年,在“市场化、整体化、信息化”的战略方针指引下,积极主动深化改革,努力实现转型发展,承担起配合国家构建市场化质量服务体系,打造国际影响力的民族质量服务品牌。
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谢军司长在致辞中表示,当前转型升级讲求质量和效益的发展,要建设质量强国就要发展质量基础,更要打造国际公认的以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为主要内容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他认为应该进一步夯实计量技术支撑,助推检验检测行业发展,通过提升计量的供给水平,进而确保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正确引导市场有序的竞争。
诚信、动态、“互联网+”
国家认监委实验室与检测监管部主任乔东在论坛上发表了“国家要求担当,我们不能懦弱”的演讲。他首先提到“新视野、新思路、新起点”的前提是新形势,并介绍了2016年5~8月国务院下达对检验检测监管部门和检验检测机构的要求:“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要求对检测机构进行开放性、统一性、便利性的管理;国家关注诚信问题,要求建立两项联合机制制度,即对守信的联合激励机制,对失信的联合惩戒机制;关于品牌建设问题,要求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给侧结构升级,树立检验检测的优质品牌;对我国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问题要求建立检验检测机构对产品质量连带责任制。乔东建议检验检测机构坚持“诚信之心、干净从业、远离雾霾”的原则来服务企业。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副秘书长宋桂兰就“实验室认可发展的最新动态”同与会人员做了分享。她首先公布了由世界上国家经济总量占到全球经济总量96%的13个国家签署的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多变互认协议;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最新公布实验室认可机构授权方式新变:实验室应得到本国ISO 17025认可,且需获得FCC的授权和审查;2017年将发布新的ISO 17025,代表着国际标准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刚刚加入欧洲能力验证数据库,即EPTIS,应对大数据时代能力验证的到来。宋桂兰表示,每个国家的政府都在为扩大本国检测资源、进一步充分利用认可结果而努力;中国将坚持走社会各方共同建设国家认可体系的道路。最后,宋桂兰希望通过共同的努力,让国家认可制度能够真正证实认证,传递信任。 在行业发展专场上,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副总裁王虹作了题为《“互联网+”和“产业聚集”下的中国检验认证市场展望》的演讲。她谈到检验认证产业现状及其国内外比较、对检验认证产业特殊性的再认识、“互联网+”和“产业聚集”两大战略机遇、中检集团的思考和开放合作理念、初步判断我国检验认证市场未来发展,表示中检将重点放在打造全球商品溯源云服务,推动构建行业级互联网平台和推动产业集聚等3个方面。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杜佳斌、UL集团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冯皓、天祥集团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柏学礼、欧陆集团产品检测中国区董事长秦殊涵、金域检验集团副总裁邓哲风、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罗云波、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渠道业务总监何峻、广东达元绿洲食品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石松均为与会听众分享了他们的精彩报告。
行业发展峰会
30日下午,由国家认监委实验室与检测监管部主任乔东、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副秘书长宋桂兰、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副总裁王虹、天祥集团中国区CEO柏学礼、欧陆集团产品检验中国区董事长秦殊涵、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杜佳斌、UL集团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冯皓、金域检验集团副总裁邓哲风、钢研纳克检测技术党委书记兼副总鲍磊参加的行业发展峰会(圆桌讨论)成功召开,中国检科院综合测试中心主任吴玉平主持峰会,就目前检测行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记者:据质检总局公布数据,截至2015年底检验检测机构数量为31122家,请问这个数量多还是少?
乔东:目前来说,我国检验检测机构还不能满足供给侧的需要,主要体现在检验检测机构的行业和地域分布不均。有些省市的发证机构达到两、三千家,西部有些省市发证机构仅20来家。从发证领域来看,发证数量最多的是建筑建工检测领域,其次是机动车检测机构,然后是食品机构。未来,随着“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的影响,制造业,特别是智能制造业的发展可能会提速,近年来许多智能机器人检测中心已经陆续建立。检验检测机构的发展会是一个短期、中期、长期的平衡过程。
柏学礼:检验检测机构的数量会经历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过程,最终会由市场来决定。当机构数量增加,市场竞争将会加剧,最终会淘汰一批机构。
杜佳斌:我担心的是检测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我们检测机构是针对客户的产品提供数据报告,有些客户的需求很简单,只要合格的检测报告,而部分机构会迎合客户的这种需求,因此监管的作用很重要。我认为检测机构的数量多少不是关键,质量才是最重要的。
记者:国有检测机构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改革过程中都有哪些收获呢?
王虹:近期,多部门联合发布的相关指导性意见,在改革的范围、机制等方面都有细致的概述。我认为国有检测机构转企改制、员工持股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股权结构调整,会加大监管力度和管理科学性,能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第二,能够吸引专业技术人才、职业经理人、高精尖技术人才的加盟。第三,能够调动员工的潜力、活力和动力,企业的效益也会提升。当然,转企改制的进程才刚刚起步,希望更多机构能够取得成功。
鲍磊:我们作为钢铁研究总院的二级单位,通过改制成为企业。1995年,我们参与了第一批改制,解放了生产力。2001年加入WTO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我们改制赶上了东风。一开始,我们的检测重点在检测技术、检测仪器设备的开发,仪器是公司的重点发展对象,检测业务处于维持状态。2008年,制造业下行,仪器制造业压力大,而检测业务发展稳健强劲。2010年,公司重点发展检测业务,整合检测资源,目标是融资上市。2013年,公司改制基本完成,但是没能通过国资委批准,当时央企的三级单位可以参与改制,二级单位不行。近期,随着国资委、财政部、认监委的试点文件下来,现在二级单位也可以参加试点。我认为,通过转企改制、员工持股等措施,能够有效防止骨干人才的流失,能够促进国有检测机构的发展。
记者:检验检测中心取得CMA、CNAS的资质,要从事农产品、食品、畜禽产品的检测,还需要取得其他的许可吗?
乔东:农产品的检测评审会逐步和检测检验的评审结合起来,减少管理措施。按照农安法的相关要求,检验检测资质认定条件是一个前置条件,还需要相关部门的许可。以前的资质许可涉及两个部分:资质许可,资格许可。资质许可是指CMA、CNAS许可,资格则是由各个行业部门涉及的许可。今后我们会逐步把资质的许可、资格的许可统一起来。2015年,机动车检测的许可已合二为一了。在农产品领域,我们也出台了相关文件,但是在相关法律修改之前,还有资格的要求。
记者:请问科研实验室的认证目前进展如何?
宋桂兰:科研实验室是国家创新的体现,目前的17025标准不适合科研实验室,因为科研实验室没有标准方法,数据是动态的,程序也是不固定,很难进行能力验证。例如纳米实验室,比对工作非常困难。目前科研实验室的认证草案在征求意见,主要面向中科院和高校实验室,也欢迎相关科研实验室参与到试点工作中来。
记者:国内机构要想走出国门,外资机构有哪些建议呢?
杜佳斌:SGS进入中国25年,推行的是全球化网络,本地化管理和本地化人才的战略。一开始进入中国的,技术人才主要来自欧美。目前,除了国际认证签证官来自国外,管理人才基本都来自中国。各个国家地区的文化、消费习惯是不一样的,本地化的人才能够更好地了解本地市场。
秦殊涵:过去20年中国是全球的生产基地,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而中国生产商向国外供货,国际买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球网络、技术平台、技术人才显得非常非常重要。而且,中国的国际品牌建设相对落后,我们需要从管理到战略下很大的功夫。
柏学礼:我认为国内检测机构首先要做好国内的市场,当机构充分发展,再一步步走向国际化。中国是最具活力的市场,除非有政策的导向。欧美等地的检测市场,市场竞争非常充分,国内的检测机构想要进入的话,难度较大。
宋桂兰:国内机构在做好国内市场的基础上,也要放眼国外市场。据我所知,澳大利亚、新西兰市场已经比较开放,在电子电气领域认可CNAS报告。在一次插座抽检中,发现国内机构的部分报告出现问题,除个别机构是作假问题外,更主要的是对标准分析的差异。因此,检测机构要想走出国门,一定要提高自身的实力。
冯皓:国内的检测机构要走出国门,我认为有两点需要额外注意,第一,机制、环境体制问题。因为国内外体制机制的差异,国内检测机构走出国门,机构的管理和架构需要相应的调整,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第二,技术和人才。在国际市场,都是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如果人才和技术的竞争力不够的话,很难站稳脚跟。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李新实院长在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本次论坛有两大亮点:一是讨论范围更广,内容已经从食品领域扩展到环境、建材、钢铁等检测领域,还邀请有关专家介绍我国的计量供给水平,如何确保实验室量值准确可靠;二是讨论内容更新,本届论坛适应政府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设立了实验室信息化技术分论坛坛,除探讨常规的行业信息化管理问题外,还开设主题为“互联网+时代检验检测信息化实践”的圆桌会议,让与会嘉宾深入探讨交流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检测行业变革。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