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探索食品安全监管新路径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行动,开展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行动(简称“双创”)。
当前,我省正在积极行动,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构建全流程监管链条,把“双创”工作转化为全面落实中央提出的“四个最严”、治理“餐桌污染”的具体行动。
“双创”实施路径有哪些?给百姓生活将带来哪些改变?记者进行了系列走访。
晒晒肉菜“前世今生”
昨日上午11时20分,武商量贩百圣店,市民张小姐拿起一包散装花卷,径直走到卖场生鲜食品追溯查询机前。轻扫花卷价签上的二维码,“前世今生”一览无余。
面粉来自河南天香面业,老面来自武汉刚强食品,葱来自武汉元生蔬菜公司。“所有原料都能追溯,都是正规渠道,我对花卷放心了!”张小姐高兴地说。“食品安全是我们的生命。之前我们只进行内部品控,难免疏漏。现在我们把生产采购流程‘晒出来’,市民不仅有知情权,也可随时监督。”店长王芳对该查询系统赞不绝口。
据悉,武汉市食药监局先后在全市8家大型超市的120家卖场和80家中百便民超市,建立生鲜食品全链条追溯,目前走在国内大城市前列。消费者可通过查询终端,或在手机下载“智慧眼”APP,扫扫二维码,就能快速查询蔬菜、熟食、糕点、面点和豆制品等食品的相关信息。
武汉市食药监局综合处李光龙介绍,监管人员通过系统后台,定期核查各种商品来源,查看供货地,检查生产日期等数据;一旦发现日期有误、批次长期不更新等问题,就会联系商家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
“食品安全可追溯实现后,最明显的作用是,市民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倍增!由此‘倒逼’生产者和经销商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李光龙说。
“禁散令”切断地沟油通道“老板,店里用的是散装油还是桶装油?”昨日下午,记者走进武昌东亭路一家小吃店。
正在厨房忙活的店主从灶台旁举起一桶5升的某品牌调和油:“我们用的就是这个,超市买的。”
店主说,小吃店从前也用散装油,“禁散令”后,就买桶装油。“桶装油都有生产、卫生许可证,而散装油有时会混入地沟油。”店主称,虽然桶装油成本高一些,但能保障消费者吃上安全、卫生的饭菜,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2014年1月1日起,武汉市全面禁产禁售禁用无包装、无QS标志、无标签标识的“三无”食用油。
根据“禁散令”,全市“三无”食用油生产厂家、批发企业全部停产、停售,不得向我市食品和餐饮经营者提供者销售食用油。全市所有餐饮企业、食品生产企业在采购食用油时,向供应商索取企业生产资质证明、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对每批食用油采购记录要登记,相关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地沟油大多都是通过散装油进入餐企的,禁止所有餐企使用散装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切断地沟油流入餐企。”李光龙介绍,“禁散令”实施两年多来,武汉“三无”食用油生产厂家49家、批零经营户219户停产停业,白沙洲、舵落口农副产品批发市场66个大型储油罐拆除封罐,市场内18家批发经营大户落实禁令。目前,该市食用油市场经营稳定,监管可控。
规范散乱的小餐饮
昨日上午10时许,武汉硚口区宝丰街,宏翔小餐饮便民服务区的酸菜鱼档口,周平正擦拭清洁液化气灶。“我是店里的清洁员,负责每天早晚各清洁一次。”周平说。
旁边的台湾风味小吃档口,几名店员正调试自助保温餐台的温度。“按照监管要求,温度应保持60℃以上,如低于60℃必须在两小时内销售完。”店员说。
点滴细节,折射出小餐饮监管正悄然发生的变化。
在食品安全链条,小餐饮、集贸市场、小作坊是监管难度最大的环节。它们散布在角角落落,多数经营环境散乱,加上数量众多,监管不易。
站邻园社区主任吴惠琴称,社区周边有6所中小学校,师生们大多就近就餐,散乱的小餐饮曾让人头痛。为此,该社区探索对小餐饮改堵为疏,把分散的小餐饮纳入食品安全便民服务区,配合监管部门加强监管频次,达到扩容增效之效。
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并非一个模板。如古三社区的福源街食品安全示范街,发挥“哨点”作用,设立食品安全投诉点,收集处理日常信息;而在宗关街南国西汇便民服务区,首次引进第三方监督团,对开门商户实行量化评级,打破管理部门“独判”形式,并设立小餐饮先行赔付及退出机制。
目前,武汉已在校园周边、农贸市场周边、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建设小餐饮便民服务区110个。同时,全市5家食品小作坊生产园区吸纳小作坊近百家,进入园区的小作坊实现生产布局、规范管理、原料购进、添加剂使用、信息公示“五统一”。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4-09-02)武汉106家超市建食品追溯系统 可追溯到种植环节
- (2014-09-04)武汉试行生鲜食品追溯
- (2014-09-04)武汉探索生鲜食品全链条追溯
- (2014-11-20)武汉掀起“菜场革命” 副市长称将建肉菜追溯系统
- (2014-11-21)明年武汉将建肉菜质量追溯期体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