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时代谁在“裸奔” 谁是“伪装者”?
根据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产经营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新法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建立食品全程追溯制度,为保障食品全产业链的安全提出了新要求,也为食品安全又配了“一把锁”。
什么是溯源?所谓溯源就是追溯产品的原料和流通等信息,现在溯源很多都应用在有机食品上,例如,一个苹果的溯源,就是这个苹果是在哪里买的种子,什么时候开始生长,施的什么肥,在什么地域,什么时候成熟,什么时候采摘,装箱,在哪里售卖,最终到消费者手中,这些信息就是产品的溯源信息。
国务院印发的“2015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中,食品全程可追溯系统就是一大亮点,并且已在多个城市和企业执行。新《食品安全法》中,所有企业均被要求实施食品可追溯,届时,国家相关部门需要严格抽查或引入第三方监测才可以,但凡有虚假信息必须严惩,如此才能保障食品追溯实现最终价值。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可是面对良性的食品溯源机制,而乱贴溯源码,低价出售信息混乱溯源码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使得溯源码成为了万能钥匙,既让消费者深受其害,又加大监管部门查处难度。媒体曾经曝光,企业提供追溯码的定制服务,200万个起定制,价格为0.02元~0.08元/个,产地等追溯信息竟然完全由定制方自行掌握。
食品“出生证”的制假尴尬
食品溯源标示相当于食品的“出生证”,必须像对待自然人的出生证那样,对溯源码、溯源标签及溯源信息系统严格管控。严禁无资质者随意参与市场经营和标准制定,制造出鱼龙混杂,公信力低,信息残缺的溯源标示或体系。去年在食品行业,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就是“食品溯源”。原本这个词的出现对于广大的消费者来说是一个福音,食品的来源终于可以查看,质量、安全等问题也有据可查。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食品溯源”的政策出来之后,一些不良商家利用这个契机造假的条形码。通过采访相关专家获知,实际上二维码和条形码并没有防伪功能,自己就可制作,一些简单的二维码和条形码可以复制。如果假冒商品复制真产品的二维码或条形码,那么用手机扫出来的就是真货的信息。扫描后查不到产品信息,也不能判定一定是假货。这就给了许多黑心商家钻空子的机会,真货的条形码既然如此随意就可复制,自然成为了欺骗消费者的手段。更为确切的实例是外埠有食盐造假窝点流出的假盐条形码上扫出了真货的信息。
企业层面,从过去的中国乳制品,到今天的快餐洋巨头,经历食品安全危机时,他们能做的,除了修炼内功,就是想更多的办法重建消费者信任;消费者层面,在食品安全防线屡遭攻破的今天,消费者不仅关心吃的是什么,更关心吃进肚子里的东西从哪里来,又是怎么从田间地头上了餐桌的。
小微企业的溯源压力
作为被商务部列为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第三批试点城市的呼和浩特市,2014年以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第1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全国首个政府令——《呼和浩特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管理办法(试行)》,为内蒙古肉类蔬菜追溯体系建设先行先试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目前,呼和浩特市肉类蔬菜追溯体系初步建设完成,已覆盖4家屠宰企业、6家肉类蔬菜批发市场、45家农贸和标准化菜市场、5家大中型超市的22家门店、15家团体消费单位、10家产销对接企业及直营门店。基本覆盖呼和浩特市区的大型肉菜批发市场、大中型连锁超市和机械化定点屠宰厂。在肉类蔬菜产品流通过程中,肉菜流通追溯系统会自动生成产品追溯码,达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询。通过肉类蔬菜销售小票上的追溯码。同时在追溯体系内形成完整的流通信息链条,实现肉类蔬菜流通管理规范化、追溯精准化的目标,保证肉菜流通信息的正向跟踪、逆向溯源。
就在溯源码在呼和浩特市似乎依然完全建立起来的时候,另一条消息也引起了笔者的关注。根据呼和浩特市工商局消息,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达到19.38万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89.1%。在一家企业黄页查询网上,单是涉及呼和浩特生产加工的食品门类就包括谷物磨制业企业、饲料加工业企业、植物油加工业企业、制糖业企业、屠宰及肉类加工业等五十多种分类,每个分类下又包含数十上百家的企业,这里还不包括诸如小饭店、熟食店等数不清的在流通领域生存的食品企业,如此庞大的企业数,在追溯系统的硬件投入以及记录和维护数据的人力支出两方面都不能完全到位的压力下,如何贯彻溯源码的硬性要求?这些小微企业里有多少是溯源码的“裸奔者”?
从“裸奔者”到“伪装者”的突变
采访过程中,一些专家表示新规或引发行业洗牌。溯源制度对企业来说会带来成本上涨和费用支出的增加,甚至会对行业带来洗牌,一部分食品企业会因无法达到追溯标准而停业整顿。而顺利过关的企业,则会趁此机会抢占市场份额,从而拉开差距。与此同时,食品企业将对上游供应商要求更加严格,上游环节可能出现分化,而呼和浩特市为数众多的食品小微企业“裸奔者”有多少会消亡仍未可知。为了蒙混过关,一些小微企业也不由得打起了溯源码造假的主意,从“裸奔者”变成了“伪装者”。
食品溯源乱象,从表象看是利益驱使,而从根上看是企业在突破诚信底线,扰乱市场秩序。调查发现,各地食品溯源体系标准不一,由企业自建的食品溯源平台缺乏监管,也变相衍生出了借助溯源码鱼目混珠、以次充好的乱象。有的食品张冠李戴,乱贴追溯码;部分原产地品牌的溯源码,变成了企业的牟利工具;消费者能查到的溯源信息也是参差不齐。因此,整顿食品溯源乱象,重罚扰乱溯源机制的始作俑者,构建权威的食品溯源平台或机制,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
如今无论是食品企业所生产的包装食品,还是大型超市内安装的追溯查询机,食品可追溯系统正悄无声息地围绕在人们身边。人们甚至可以通过手机扫描食品追溯码,查询该产品从田间地头、生产加工、物流配送到销售到店的全产业链信息。
食品全程可追溯的意义在于,消费者所购食品一旦出现问题,便可追溯到具体出现问题的环节,并明确涉事企业或责任人。然而,这种看上去“马后炮”的系统,对于消费者来说,生产链和供应链的复杂化,使得消费者对获取终端产品的安全信息也变得愈发困难,但屡出问题的背后是溯源信息存在造假或者监管不严。可是追溯系统的建立是公推的食品安全之路,但前提必须是所有的记录都是真实的。
“裸奔者”也好,“伪装者”也罢,在消费者如今已经越来越难直接对接生产者的背景下,一条完整的溯源信息,除了有尽量详尽的环节记录外,信息的准确度更为重要,否则将无法实现其“确责”和“召回”的意义。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06-15)张剑秋 食品追溯技术进入移动互联时代
- (2015-09-09)物联网时代来临 食品溯源保障食品安全
- (2015-09-14)万物互联时代 看看溯源系统如何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