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铁棍山药 天赐无价之宝
在太行山的南麓,有一块最肥沃的土地——中国温县。这是一座以温泉得名的城池,巍峨雄伟的太行山从这里绵延不断。河南温县境内水流丰富,早在夏朝人民就依温泉而建城池,黄河、伊洛河在这里交汇,沁河、济水在这里流淌。相传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为解民之疾苦,跋山涉水,辨五谷以为民食,尝百草以医民恙。听闻太行南麓有一牛角川之地,出产一物,颇为神奇,觅而食之,顿觉精神振奋,遂叹之为神物,此物即山药。
得天独厚盛产珍奇
据了解,山药古名薯蓣,因避唐代宗李豫名讳更名为薯药,又避宋英宗赵曙名讳更名为山药。明清时温县一带属怀庆府管辖,故这里出产的山药世称“怀山药”,其中一种形若铁棍、密布细毛、色褐间红、质坚粉足、功效奇特,被誉为“铁棍山药”,尊为怀山药之极品! 现代研究表明,铁棍山药是温县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共同孕育的珍产灵物。
河南温县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形成独特的“牛角川”地势,千年的河流冲积使这里的土壤沉淀了丰富营养和微量元素;地处北纬34.48度、东经112.02度,属温带南沿,年平均气温14~15度,年积温4500度以上,年日照2484小时,年降水550-700毫米,冬不过冷,夏不过热,干湿相宜,气候温和;在这里,千百万年来,太行山特殊的岩溶水,携带丰富的微量元素渗入地下,与温县地下水贯通相连,形成了独特的水质;温县境内的空气,由于长时间地热烘烤,土壤中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蒸发弥散,形成了独特的微生物和微量元素结构。
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温县形成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铁棍山药在这里生长,经过数千年种内遗传变异,逐渐形成了外部形态、生理机能以及有效成分合成上的独有品质,富含果胶、皂苷、甘露多糖、植酸、多巴胺、蛋白质、氨基酸以及多种微量元素。近年来,西方科学家和我国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专家研究发现,铁棍山药中含有丰富的DHEA,具有抗衰老、提高免疫能力、改善性功能等作用。实验证明,铁棍山药在多地区试种,其品质发生变异,无法与温县铁棍山药相比较。曾有日本专家将当地的土壤、水样、种子运回日本,分析、研究、调配土壤进行试种,结果均以失败告终。
“铁棍山药”不用药
记者了解到,自公元前734年卫桓公以温地山药为贡品进献周王室,三千年来,温地山药一直是皇室御贡,并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唐宋时期,“四大怀药”踏上漫漫“丝绸路”,传入西亚和西欧诸国;明代,随郑和船队跨过茫茫海洋传入东南亚、中东、东非、南非诸国,在海外享有“华药”的美誉;公元1914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商品博览会”上,“四大怀药”作为国药展出,受到各国医药学家和药商的赞誉和称道。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生存环境以及长寿保健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怀药之极品,温县铁棍山药再次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而今,它已经从皇家御贡、贵族独尝,成为普通百姓馈赠亲友、举家共享的上品首选。温县铁棍山药之珍贵,还在于科学种植、精耕细作。以农科所为依托,建立了温县四大怀药技术研究中心,为品种提纯复壮、提高品质提供了可靠保障。根据多年种植经验,加上现代技术科学试验,铁棍山药轮作期为五年以上,才能保证铁棍山药的品质和产量。种植过程中严谨选地,科学翻耕,选清明至谷雨之间、地表5厘米地温连续稳定在16℃时栽种,及霜降至立冬养分全部集中时采收。同时,温县铁棍山药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农药,以精耕细作打造绿色原生态产品,故又有“温县铁棍山药,不用药”之说。
政府引导喜获赞誉
面对市场大量需求,为保证产品质量,推动产业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进行新品种试验,加强田间指导和技术培训,加强监测力度和标准化建设,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确保铁棍山药无公害生产;为解决土地置换难题,建立土地流转中心11个,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集中化、组织化程度。2003年,温县铁棍山药被国家技术检验检测监督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产品”。 2007年温县被授予“河南省十大中草药种植基地”称号。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农科所和铁棍山药种植基地,对温县铁棍山药的标准化种植予以充分肯定。
目前,“铁棍山药”已注册商标,全县铁棍山药种植面积达3.3万亩,拥有24家怀药生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其中怀山堂、健国等企业实行了铁棍山药连锁经营;年加工销售怀药产品18万吨,总产值达4.5亿元,50多种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以及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长寿做出了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