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治同行 共治同调 共治同享
本刊记者 申萌 周蓓蓓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百姓甚至对每日摄取的果蔬粮油都略显忧心。“种的不吃,吃的不卖”已然成为日常生产生活的畸形现象。1月10日,相关专家学者,各级食药监局领导,生产企业及行业协会、商会及消费者代表共500余人相聚北京京西宾馆,参加食安中国城市论坛暨2015年度中国食品行业十大新闻发布会,就“社会共治,媒体如何引导”、“行业组织又该如何自律”等问题展开讨论,共襄食品安全这一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本刊记者亲临会场,就所议内容进行了采访。
专家学者:加强交流 实现共治
“去年,毒草莓事件、加工肉可致癌事件、僵尸肉等事件,在我国一时间曾闹得沸沸扬扬。这表明我国不仅在风险交流上没有达到平等互动,而且媒体在舆论的导向上有误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如是说。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严卫星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认为,社会共治的基础是安全信息的交流,只有达成共识,才能达到共治,平等是双向的互动平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则指出,食品是以健康为基础的,保障营养健康的前提是食品安全。丁所长以国外实例说明只有让守法者获利、违法者付出高成本,才能形成共治的局面。陈君石院士则强调,食品安全的头号大敌是食源性疾病,即食物中毒,与农药残留等化学性污染相比,致病微生物污染食品才是真正影响健康的、排第一位的问题。因此,从农田到餐桌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应避免食品污染,包括水、土壤和空气。
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民的小康。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农业部原副部长刘坚指出:“最严厉的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3个多月了,但百姓仍对食品安全持怀疑态度,这说明我们要加强供给侧改革,即生产源头上把关。我国目前糖尿病患者有年龄超前的趋势,所以全民健康是个大问题,没有健康,何谈小康。”
食药监局:食安中国 永远在路上
“去年10月1日,我国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食品安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法治和机制的保障,食品监管新体系的建设,主体责任的加强,这无疑都让我们看到新食品法的威力。但是,我国食品安全还有百姓不满意的地方,可以说任重而道远,食品安全永远在路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滕佳材如此开宗明义。
长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唐若迪则从长春市打造标准、监管等五个体系、二个平台建设与大家分享了共治同调、共治同享的经验和做法。作为中原粮食大省,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王建防的《五位一体安全共治》的发言,得到与会者的强烈共鸣。他介绍说,只有政府、企业、消费者、媒体、行业组织达到五位一体共同治理,才能让百姓吃得放心,才能开创食品安全的新局面。
商会企业:抓源头 做良心工程
作为商会唯一参会代表,北京水产农特产企业商会会长叶华贵的发言得到与会人员的首肯。叶会长介绍说,商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保障首都市民水产安全“菜篮子”工程作为重中之重的第一大要务抓紧抓好,坚决贯彻执行国家“零容忍的举措”惩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等指示精神,创新商会工作思路和机制,把握源头来防范,促成社会共治、强化行业自律,依法严把从农塘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让百姓吃得放心。
“做良心工程、做道德企业”。作为有2000多家品牌连锁企业的河南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其副董事长石聚领的发言掷地有声。为了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好想你集团从安全、创新、服务三方面入手,建新疆大枣基地,保证源头的食品安全。与此同时,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不同客户需求。在此基础上,收集消费者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服务。“我们现在困惑的是互联网上假货泛滥,300多家假品牌企业扰乱了市场秩序,呼吁行业协会、主管部门加大治理力度,让百姓购买到放心食品。”石董强调。
“只有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占领国际至高点,才能在国际上赢得话语权”。北京市蜂业公司总经理刘进祖这样认为。我国有5000多个国家标准,目前农产品方面的国际标准只有一个。日本98%的蜂王浆都是中国人制造的,但因为多部门管理导致多检测结果,又没有国际标准,中国在世界上没有话语权。因此,呼吁全行业加大科研力度,争取早日领跑国际市场。
食品安全是关乎社稷民生的大事,捍卫“舌尖上的安全”,达到预防为主、全程监管、风险可控、社会共治的目的,还需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各级协会商会、生产流通企业共同发力,做到知行合一,为百姓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
相关热词搜索:共治同行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