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从小普及科学知识 避免谈“食”色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如何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虽然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总体形势稳定向好,但是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三氯氰胺、地沟油、毒豆芽等一个个新名词,不断冲击着公众的神经。
“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和社会发展阶段有关。”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罗云波拿美国举例,在他看来,每年美国都有微生物导致死亡的食品安全,“但是他们很淡定,每一个个体知道他离风险有多远。”罗教授看来,美国政府会在第一时间告诉你病毒怎么引起的,怎么避免,同时人们的相关知识也很丰富。用罗云波的话说就是:“谣言止于智者”。
罗云波认为,目前我国的监管层面信息不对称。“我们要提高食品安全透明度,让老百姓第一时间知道事实真相,不要老是捂着,人在不确定的时候是最焦虑的。”同时民众缺乏相应的知识。“中国科协刚做了中国人科学数字的普查,结果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中国公民只占5%。”罗云波认为,社会发展之快,人们的素质也需要提高,特别是对于一些科学知识的积累。需要从现在的教育抓起,从小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知识。
部分消费者谈“食”色变,究竟我们要用什么来保卫舌尖上的安全。罗云波看来,现在很多除了要对食品安全有信心外还要有辨识能力,大多数的食品还是很安全。他拿转基因举例。“很多人谈虎色变,其实转基因通过安全评价后安全性不比普通食品低。有些其实就是谣言,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科学知识后才能判断,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另一方面要学习科学知识。”
2015年10月1日新的《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对现有70%的条文进行了实质性的修订,新增一些重要的理念、制度、机制和方式。以监管制度为例,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自查制度、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等20多项。全方位构筑食品安全法律屏障,对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4-08-13)推动社会共治 科学管理助力餐饮食品安全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