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溯源亟待“道高一丈”
食品追溯系统的新鲜劲儿还没过,它的抗体就迅速地产生了。
对于一些带追溯码的产品,人们总是多一份信任,认为通过扫码就能查到生产源头,确保食品安全。但现在看来,这或许是过于天真的美好愿景。
据《新京报》日前报道,由于各地食品溯源体系标准不一,由企业自建的食品溯源平台缺乏监管,变相衍生出了借助溯源码鱼目混珠、以次充好的乱象。有的食品张冠李戴,乱贴追溯码;部分原产地品牌的溯源码,变成了企业的牟利工具;消费者能查到的溯源信息也是参差不齐。更有甚者,企业提供追溯码的定制服务,200万个起定制,价格为两分钱一个,产地等追溯信息却完全由定制方自行掌握。
在媒体报道的这类事件中,就包括宁夏枸杞等森林食品。近年来,很多地理标志的森林食品屡屡遭受其他假冒产品的侵犯。当有了条形码追溯系统之后,以为“盗版”的问题能够得到缓解,不曾想却成为以次充好的“免死金牌”。
技术“双刃剑”的特征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目前,甚至也有研究机构推出了比条形码更高级的产地指纹分析技术系统。但这个指纹系统又能坚持多久而不被“反利用”呢?
或许我们还需要跳出各种高大上的技术,重新回到食品生产本身的整个链条上来寻找突破口。
食品安全源头的农产品生产者,是溯源环节的重中之重。但目前在这些分散的生产主体中普及食品溯源,成本高、难度大。按照目前这种统一收购、经销的生产经营模式,最终的信息只能追溯到中游大型经销商处,无法实现全程的可管可控。同时,目前大多数企业、地方自建的食品溯源平台,仅仅是作为内部管理工具来使用,没有和其他相关监管部门相对接,导致相关数据无法保证真实性。
无论怎样的产地溯源技术,只是原产地产品保护必备的技术手段,但不可能只从技术的角度就完全杜绝假冒。事实上,真正的食品安全,是不能将希望全部寄托在一个条形码或者一个指纹身上的。一个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需要具备一整套成熟的原产地溯源分析技术体系,以及整个产业链严格的市场监管体系。通过原产地产量、出货量等信息进行限量发牌、贴标,并进行交叉比对,同时还要加大抽查、监管的力度。
无论怎样“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食品安全的溯源之路仍然充满艰辛。业内呼吁尽快建立国家统一的食品溯源平台,并制定全国农林产品追诉管理办法,最终形成全国一盘棋的传输、调度、数据处理系统,统一规范追溯参与方的行为。
不论怎样,食品溯源注定是一场持久战!为应对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产品的“魔高一尺”,真正的食品溯源还需要经得起考验的“道高一丈”,才能确保食品安全问题的有序解决。
相关热词搜索:食品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4-06-18)食品质量 更要追溯监管
- (2014-06-18)津食品可追溯至原料生产 出问题知道该找谁解决
- (2014-06-18)大型餐企年底试点“食品安全追溯”
- (2014-06-18)沪8大类食品拟纳入追溯管理体系 或公示溯源信息
- (2014-06-18)大庆启用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75家餐饮业信息录入完毕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