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导刊》刊号:CN11-5478/R 国际:ISSN1674-0270

登陆 |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转基因食品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

2015-09-07 16:14:58 来源: 食品安全导刊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 王翠竹 本刊记者

  转基因食品一直是社会关注并热议的话题,关于它的讨论主要围绕在安全性方面展开。长期以来,关于“转基因玉米有毒”、“吃转基因食品3代绝育”等的谣言时有流传,国内外各类媒体也频见报道,但是各国并没有明令禁止转基因食品的生产与销售。什么是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是怎样的?各国对转基因食品有怎样的看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士裘文杰先生通过研究表达出了自己的见解。

  转基因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又叫分子育种技术,是利用现代基因工程(又称遗传工程)技术,将人们期望的基因,经人工分离和遗传修饰后重新导入到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改善生物原有的性状或赋予其新的优良性状,如抗虫害、抗除草剂、抗寒、抗旱、抗病毒、增加营养等。转基因生物是指通过转基因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生物,而转基因食品则是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或鲜食的食品。

  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1983年首例转基因农作物出现。1995年,美国批准了转基因油菜、转基因玉米、转基因大豆、转基因棉花的商业应用,并于1996年开始大规模的商业化种植。

  现如今,全世界都在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而转基因通俗的说是一项育种技术,如果传统的育种技术能够满足人们吃饱的要求,那确实没有必要进行转基因食品的研究。但是,传统的育种方法遇到了瓶颈,也很难获得重大突破,所以为了作物改良,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在基因改变的基础之上。而改变基因的方法主要有3种,杂交育种是将整组基因在父本与母本之间大规模转移,这是基因转移最多的一种;转基因育种将所需要的基因转移到被改造作物上,可以跨物种操作;利用辐射等手段也可以诱变育种,从突变中选择需要的基因。很显然,3种方法都是在基因层面改变作物性状,本质上并无区别;差别仅在于转基因育种是“描点打靶”,效率高于另外两种。

  转基因作物根据导入的特定基因,相对于传统作物而言具有原本不具备的一些特性。例如第一代转基因作物更加抗虫害,可以大量减少农药的用量;第二代转基因作物兼具抗虫害与抗除草剂的复合性能;第三代转基因作物增加了营养、减少了有害物;第四代转基因作物能够让生态环境直接受益。

  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报道很多都是负面的、不健康的,但实际上转基因食品在进入市场前需要进行比以往任何一种食品都严格的安全评价,包括环境安全评价、毒性安全评价、致敏性安全评价等。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1.75亿公顷。目前为止,也没有坚实的证据显示,已经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相对于普通食品而言对人体健康产生额外的不良影响,可以说经过安全评估并取得上市许可的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一样安全。

  转基因作物在中国

  中国对于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6年,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开始了我国对转基因技术研究的先河。2013年12月23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表达了它对转基因问题的看法,并强调“转基因作物一是要确保安全,二是要自主创新。也就是说,在研究上要大胆,在推广上要慎重。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商业化推广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技术规程规范进行,稳扎稳打,确保不出闪失,涉及安全的因素都要考虑到。要大胆创新研究,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1号文件)中提到:“加强以分子育种为重点的基础研究和生物技术开发。”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1号文件)中强调“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从以上条文、法规来看,我国十分重视转基因技术与作物的发展和研究。

  目前,我国批准可进口的转基因作物有:转基因大豆、转基因油菜籽、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棉花。消费者能够接触到的转基因农产品有:棉花及其加工品、大豆油、菜籽油、番木瓜等。我国于1992年批准了转基因烟草的种植;1997年批准了抗虫转基因棉花的安全证书;2009年批准了抗虫转基因水稻和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2013年,我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420万公顷,主要种植作物是棉花和番木瓜。

  在我国,转基因作物如果要上市需要经过严格的论证,只有经过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4个环节才能拿到农业部发放的安全证书审批,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十余年甚至数十年。此外,还需要经过品种审定,在拿到生产加工许可、种子经营许可、种子生产许可后方可进行商业化种植。而且我国对转基因食品实行部分强制标识制度,凡是列入标识目录清单的食品必须予以强制标识,以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全球各国及地区对

  转基因作物的态度

  转基因作物遍布全球,各个大洲均有种植。世界卫生组织表示,目前的转基因食品能够带来益处,但是必须继续进行安全评估,而且迄今为止,转基因食品尚未对人的健康产生任何负面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粮食即农业状况2003-2004》中也指出:“人们可以认为食用当前存在的转基因作物及其食品是安全的,检测其他安全性所采用的方法也是适当的。”这些结论都反映出国际科学理事会所研究的科学证据,同时也与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一致。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转基因作物最大的种植国,也是转基因食品最大的消费国。目前,美国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包括玉米、大豆、油菜、甜菜、紫苜蓿、土豆、南瓜和棉花。据统计,2013年美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约为7010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40%;种植最多的3大农作物为大豆、棉花和玉米,分别占比93%、93%、90%。

  以转基因大豆为例,美国每年约44%的产量用于出口,其余都用于本国消费。美国斯坦福大学胡夫研究所研究员亨利•米勒在201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人在2001~2011年总共消费了约3万亿份转基因食品。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2001年发布的食品标签指南,基于“实质等同”原则,转基因食品标注或不标注“转基因”由食品生产公司自行决定。2012年11月以来,美国有不少州分别进行了转基因食品标识议案的公投,由于产品标识涉及的内容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如果添加“转基因”标识,美国消费者每年需多支出400美金用于食品,所以部分州的公投被予以否决,民众选择相信FDA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结论。

  欧盟

  欧盟经常被反对转基因人士说成是绝对拒绝转基因作物和食品的地区,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欧盟目前已批准上市的转基因作物有:棉花、玉米、油菜籽、马铃薯、大豆、甜菜,使用范围基本包括了食品和饲料,而且欧盟还批准允许种植转基因玉米与转基因马铃薯。2015年4月24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批准玉米、大豆、油菜、棉花等10种新的转基因食品或饲料在欧盟上市,有效期为10年。

  欧洲某些国家的政府对转基因持抵制态度,但主要原因是历史传统、贸易壁垒等因素,与转基因技术无关。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是欧盟对转基因作物和转基因食品进行安全评估的官方机构,欧盟对转基因产品采取强制标识政策,只要产品原料中含有超过0.9%的来源于转基因原料就必须予以标识。

  日本

  很多人都说日本既不种植也不食用转基因作物,连饲料都是进口的。事实上,日本因为土地资源有限的确没有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但是目前已经批准了8种可进口的转基因作物——大豆、菜籽、玉米、马铃薯、木瓜、甜菜、苜蓿、棉花。日本农林水产省负责转基因作物的进口审批,厚生劳动省负责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安全评估并进行审批。厚生劳动省官网有一个专门介绍与科普转基因知识的页面,用以告诉民众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据农林水产省统计,2012年日本进口大豆约273万吨,其中大部分为转基因大豆。

  日本的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制度以原料、阈值进行设定。原料为转基因产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的,予以强制标识;如最终产品已经不含转基因成分则自愿标识。比如以转基因大豆为原料制成的豆腐制品、大豆蛋白制品需要实行强制标识;大豆油则可实行自愿标识。转基因食品标识的阈值设定为5%,即食品中某一项来源于转基因的原料占前3位且含量超过5%时才需强制标识。

  中国香港、台湾

  中国香港目前尚无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种植,所有转基因作物都来自于进口。部分在香港出售的食物是含有基因改造——转基因食物配料的,而这些食物配料以获生产商及来源地监管机构证明可供人类安全食用。

  香港环境食物卫生署没有明确的具体列出可进口的转基因作物种类,但列出了5个地区——中国、加拿大、欧盟成员国、日本、澳洲批准的转基因食品都可以在香港上市。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标识香港采取自愿标识制度,建议对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进行标识,阈值为5%;若食品没有对应的转基因品种,不建议进行“反向标识”(非转基因标识)。

  台湾地区也没有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种植,目前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主要是以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玉米为原料的各类食品。对于产品标识而言,最终产品中含转基因成分的需强制标识,不含有的则可自愿标识,如大豆油、玉米油;标识阈值为5%。

微信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转基因 食品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食安中国 Copyright © www.cnfoodsafety.com 2012-2015 版权所有 海淀分局网络备案编号:1101085079,1101055372京ICP备09075303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39号万地名苑2号楼504室(邮编100039) 联系电话: 010-88825653 业务咨询:010-88825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