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溯源:本为捍卫舌尖安全 却沦为愚人码
食品溯源乱象大起底
虽然市场上已有贴有追溯码的食品,但要购买到真正可溯源的食品真心不容易。这个不容易,不是因为追溯食品少或贵,而是因为追溯食品“遮头盖面”、“鱼目混珠”,让消费者难以辨识。
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的追溯食品存在多重乱象,小编在这里做了一个归纳:
1、乱贴溯源码
乱贴溯源码在燕窝领域就非常普遍。今年3月初,中国燕窝溯源管理服务平台就发出公告,称接到多个消费者电话,反映其购买的燕窝产品上的CAIQ溯源标签存在问题。
前不久就有费者陈女士把花5000元买来的“进口燕窝”,送到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CAIQ)做鉴定。结果显示,这批燕窝与CAIQ溯源标签上所标示的产品不符,并不是“印尼、马来西亚进口燕窝”。
小编普及:
CAIQ溯源码是一串16位的代码,也是进口燕窝入华的“身份证”。2014年,马来西亚农业部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合作,搭建“中国燕窝溯源管理服务平台”及溯源标志,实现燕窝“专厂专号”和“一品一码”。目前,在华注册的8家马来西亚、3家印尼燕窝加工企业,全部申请使用该平台对其产品进行统一溯源信息管理。消费者可刮开溯源标签上的涂层,在“中国燕窝溯源管理服务平台”中输入4位验证码,即可查询到该产品是否为第一次验证,是否为经过注册的加工企业生产的正品。
2、贴原产地码
外地枸杞运到中宁,打上原产地包装和溯源码,价格可以翻一倍。这是宁夏“中宁枸杞”的追溯难题。
中宁食品溯源系统在当地是以授权加盟的形式来运行。获得授权企业须加入中宁枸杞质量追溯系统,所售商品加贴质量追溯标志。由于农产品的原产地较难界定,在具体的原料使用上,却并没有非常严格的监管,
公开资料显示,为打击外地枸杞的冒牌和掺假行为,2012年中宁县政府曾出资400余万元,建起了中宁枸杞质量追溯体系,称可以全面准确提供枸杞从种植、加工到流通、消费等环节,实现全程的产品信息可追溯。但在市场销售环节,这些溯源二维码的投放效果并不明显。
3、溯源二维码只为吸粉
现在许多超市的果蔬、粮油等农产品的可溯源码逐一扫描后,却仅有4款产品的溯源码能查询到生产地、农药残留检测报告等信息,其余农产品仅提供了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有些溯源二维码扫描后直接跳转的是公司微信公众号,并无具体的产地、农残检测等信息,似乎更多是为了吸引粉丝。此外,有些甚至贴有国家I-OID统一标志体系农产品追溯公共服务平台的二维码,扫描后直接跳转到对应公司的,能看到企业概述、荣誉、产品介绍等内容,但并不能查询到相关产品的检测信息。溯源信息不全面、更新不及时、产地农残信息缺失,是这些溯源最常见的问题。
4、2分钱定制一个追溯标
目前溯源体系完全是由企业一手定制,真实程度只能依赖于企业自身,溯源二维码里的生产地、供应商等信息,都是由企业来提前自主录入。这些批量生产的二维码标签,通常200万个起定制,价格为0.02元~0.08元/个,追溯信息完全由企业来掌握。
目前各地方、各企业之间的食品溯源系统,水平和完善程度差距较大,多数企业采用的仍然是在生产、销售某个环节,给产品贴上事先录入信息的二维码。因此,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溯源体系,农产品溯源是一个从种植、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追踪的全程产业链追踪,一旦中间某个供应商、销售渠道出现问题,就没办法做到溯源和把控。
乱象丛生的根本在于监管与生产这两张皮
食品溯源乱象之所以层出不穷,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监管与生产两张皮,溯源沦为了一场“贴标签”的游戏。再说准确一点,就是食品溯源体系建设,游离在监管之外,政府的责任推给了企业。
打个比喻,就像每个人办理身份证一样,都应该向公安机关登记,确认相关信息,并建立数据库,然后发证,这是权威机构的证明。然而,当前的食品溯源平台由企业自建,还缺乏监管,这就好比每个人可以自己给自己制作身份证一样,必然会出现种种造假的乱象。
这些年,倒在“被套牌”的原产地品牌还少吗?如五常大米,正宗的产量不到市场商品的10%。其它都是“套牌”企业自己给自己贴溯源码,自己建设信息平台,造假谁不会?
眼下的问题是带有公信与公益色彩的溯源体系,被掌控在少数企业手里,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动机,溯源成了任人玩捏的橡皮泥;甚至不少正规企业,亦没有意识到追溯制度对于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效应的矫正意义。
这里其实存在两个层面的误区:一是市场没有意识到这是整饬秩序的机遇,而不只是增益成本的压力。1997年,疯牛病风波促使欧盟启动了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时至今日,全球有超过40个国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溯源体系。溯源体系不仅在于让所有生产经营者成为一根绳上的蚂蚱,其实也保证了每个合法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不被误伤。就像当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若溯源体系给力,相关症结既不至于拖拖拉拉找半天,乳品企业也或不至于“全被拖下水”。二是职能监管没有太上心,配套平台始终没有建立起来。溯源是个庞大而繁复的数据过程,它既对应着食品生产加工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也要求监管部门在大数据理念下,熟练运用“互联网 ”的思维,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构建配套制度,帮助食品企业在溯源体系中减负增效。遗憾的是,目前企业或地方自建的食品溯源平台,仅作为内部管理工具使用,并未和相关监管部门联通。
秉持诚信底线 追溯回对食品的信任和信心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让政府、企业、消费者都非常头疼的问题,各方都使出浑身解数,穷尽办法。建立食品溯源系统,用技术手段为食品制作“成长记录”,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开辟了一条“蹊径”。
溯源系统最初是用在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是一项探寻事物的根本、源头的系统,利用电子标签实现所有批次产品从原料到成品、从成品到原料100%的双向追溯功能。如果有哪个环节被人工输入,会均被实时记录备份。企业建立溯源系统,用来查找是哪个环节、哪个步骤出现了问题、责任人是谁,避免了由于资料不全、责任不明等给事故处理带来的困难,使问题得到更快解决。
食品溯源系统推出之时,社会热捧,得到了各方的认可,但衍生的问题也非常多。这里我们需要区分食品溯源系统与企业溯源系统,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企业溯源系统是为了及时追究责任,而食品溯源系统是为了追溯消费者的信任。消费者更够信任的前提,是系统中所记录的数据真实且全面。但如今“系统中数据可以随意篡改,原产地可以自己填写,溯源码可以批量生产”,这让消费者对食品的信任再次大打折扣。
重拾对溯源系统的信任,重拾对食品安全的信心,还需上下联动。企业或区域性的溯源系统,亟待升级为全国性的食品溯源系统。溯源系统,需要政府部门实时监控,一旦企业有私自纂改行为,要及时矫正。企业要秉持诚信的底线,与消费者一同追溯回对食品的信任和信心。
建立食品溯源体系,政府应加大投入并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食品溯源信息平台,实现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的同步采集与查询提供;另一方面加强食品生产过程的监管,健全工作机制,使得监管与生产过程同步,使得溯源制度真正成为食品安全的铁锁。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4-06-18)食品追溯体系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 (2014-09-09)台湾上千家企业陷地沟油丑闻 网购族小心舌尖安全
- (2014-09-22)福建再建200个省级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示范点保障“舌尖安
- (2014-10-23)聚焦“舌尖上的安全”两地政协委员献良策
- (2014-11-03)食品追溯 一场舌尖保卫战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