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断“僵尸肉”,监管要严更要实
酒是陈的好,在葡萄酒的年份谱系里,1961堪称最伟大的年份之一。可是,对于肉品,谁不力求新鲜呢?1972年的猪蹄、1983年的凤爪现在才吃?开什么国际玩笑?!
然而,很不幸,这不是个玩笑。日前,海关部门在国内14个省份,查获走私冻鸡翅、冻牛肉、冻牛猪副产品等10万余吨。一些冻品生产于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这些比很多食客年纪还大的冻肉,在海外的冷库里僵尸般沉睡了三四十年,竟然“阴魂不散”,而且瞒天过海、暗度陈仓,通过各种渠道悄悄流入今天的夜宵摊、餐厅、肉品市场,最终爬上人们的餐桌。
“40年的老腊肉……”有人也许暗自思忖:这么离奇的情节,不幸吃到的概率,也许比被雷劈的概率高不了多少吧。然而未必。每年总共有多少走私冻肉流向餐桌不得而知,但据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曹兵海披露,仅仅走私牛肉一项,每年就可能达到200万吨。规模如此庞大的冻肉,其波及的地区、餐馆、家庭和人群范围之大,绝对超过很多人的想象。退一步说,就算概率不高,但是在吃的问题上,总是抱着“不要中奖”的忐忑之心,恐怕也足以让人崩溃吧。
这些远在海外的垃圾冻肉,竟然能够长驱直入,在国内市场攻城略地,如入无人之境,折射出监管力量的系统性问题。食品生产、流通、交易、经营和消费是一条很长的产业链,很多环节都在光天化日之下公开进行,而且涉及众多人群。每个环节都有相关部门肩负职责,然而即使如此,食品安全愣是没能管好。那些千里之外的垃圾冻品,从进关开始,一直到端上餐桌,每个环节的监管力量都没能尽到职责,最终全线失守。监管缺失导致违法泛滥。与垃圾冻肉的“海外兵团”相比,国内的问题食品也不遑多让。在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花样翻新的违法犯罪手段,不断挑战着人们的想象力,损害人们对于餐桌安全的信心。时至今日,还有多少种食品不曾沦陷于制假售假的丑闻之中呢?以至于很多人感叹,现在就不知道吃什么东西是安全的。
高层对于食品安全不可谓不重视,反复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放心”,要求“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堪称“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也即将实施。然而,与顶层设计相比,法规制度的落实,以及最终的治理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食品安全的现状与政策愿景存在着相当大的落差。
如果没有严格的落实,“重典”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在食品监管问题上,当务之急要解决监管部门的动力和压力问题。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恰恰说明了监管部门的执法动力和压力双重缺失。条块分割、九龙治水的监管体制,一方面为职责模糊、扯皮推诿留下了体制漏洞,削弱监管部门的执法动力。另一方面,因为职责不清,即使发生了食品安全事件,问责追究往往也难以启动。如果既无动力、又无压力,一些监管部门就有可能选择懒政怠政,当不作为的太平官。监管部门不作为,食品安全怎么可能管得好呢?
食品安全问题关乎民生,万万马虎不得。但是作为一条产业链,又不是单靠一两个部门就能管好的。如何真正做到环环相扣,不留一点漏洞,这是对相关部门治理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于法治社会建设的一种检验。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07-06)走私“僵尸肉”窜上餐桌 谁之过?
- (2015-07-22)僵尸肉拧巴成一团,乱打成一片
- (2015-08-14)食安君浅谈“僵尸肉”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