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鬼”饮料何以要等投诉才查
群众的举报,记者的介入,媒体的关注,然后是执法部门的介入处理,这样的流程在现实中并不鲜见。“李鬼”饮料销往全国,监管部门失聪失明也就罢了,然而面对记者的追问,一句“手续齐全”就将自身的责任推得一干二门净,而“企业投诉了,我们才去监管”更是将监管的虚置和无力暴露无疑。
问题恰恰在于,一个靠冒充知名品牌,且“灌装车间内满地污水,苍蝇横飞”的食品生产企业,何以会获得完善的手续,其又靠什么得到相关部门生产许可?众所周知的是,食品生产有着严格的程序要求,有着苛刻的安全标准,即便是作坊式的生产企业,也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生产标准,不穿戴任何防护设施的生产,靠什么来进行质量把控,又靠什么来体现“第一责任人责任”?
有质量和品牌仿冒的投诉,有事实上的侵权行为,然而其依然如同处于真空一样,没有受到任何的管束。很显然的,记者都可以轻易的进行调查,并及时发现问题,职能部门却丝豪无所作为,即便面对媒体的质疑,要么以需要时间作为借口,然后就是不了了之的拖沓。“李鬼”饮料一直都存在,只是无人去管而已。相关执法部门的不作为程度,已然达到了形同虚设的地步。
于是才有了“悬赏重奖无人领取”的尴尬——尽管很多地方,为了打击假冒伪劣和制假售假行为,设立了重奖的政策,然而却是多少年无人领取,资金躺在帐上睡大觉。究其原因,就在于监管需要“举报才查”,而且“举报往往无果”,除此之外,再加上利益勾结下的沆瀣一气,导致“举报有风险,投诉须谨慎”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他们宁可向网络发贴,向媒体求助,也不愿向相关部门的求助。公信何以滑落如此,泛滥的“李鬼”,已成公共责任不彰的生动注解。
有一种监管叫“举报才查”,有一种不作为叫“需要时间”。有举报才查也就算了,然而举报之后,依然慢吞如水,始终不给外界一个合理的交待和满意的回答。众多事实已然证明,一地之下,有多严重的造假行为,就有么无力的监管。不作为和慢作为,在本质上并无区别。不厘清“权为谁所用”的取向问题,不解决“不作为怎么办”的责任问题,那么“李鬼”饮料销往全国就始终会此起而彼伏。
从执法渔利到利益共沾,从无所作为到有意放纵,安全与质量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消费信任也就每况愈下。近日在山东聊城召开的全国现代畜牧业建设工作会议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坦言,2008年的婴幼儿奶粉事件是我们永远的心痛,“现在消费者纷纷直购、代购、网购进口奶粉,这是中国奶业人的耻辱,我们买进口的奶粉人家还限购”。国家奶粉的今日之状,何尝不是监管弱化的必然结果?真正令人耻辱的,不是产品质量的下降,而是对制假售假行为的监管漠视,以及由此暴露的责任不彰。因为当一切监管,都需要靠“举报才查”,那么质量每况愈下的产品,终归得不到消费信任,而监管的再多说辞,在“李鬼泛滥”之下,都显得苍白而无力。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4-10-20)植物蛋白饮料补充蛋白质杯水车薪
- (2015-08-18)万万没想到,最好的饮料竟是它!
- (2015-08-31)多家食品&饮料企业都在晒业绩,几家欢喜几家愁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