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导刊》刊号:CN11-5478/R 国际:ISSN1674-0270

登陆 |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我们何以缺乏食品安全自信

2015-06-12 14:59:35 来源: 中国质量报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最近有两件事放在一起看,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食品安全环境是多么令人担忧。

  一件事是4月份在韩国举行的一次国际食品产业展会上,拥有60多个展位的中国展区几乎无人问津。众多排列整齐、标有“CHINA”的展牌下面,是一片片空旷的“无人区”。这与周围台湾、日本及美国等展区观者不断、客商云集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另一件事也发生在4月份。因不断受到微信等平台上网络谣言中伤,致使销量下降、品牌形象受损后,娃哈哈、康师傅、肯德基等食品餐饮巨头纷纷将涉嫌传谣微信号背后的运营公司告上法庭。据悉此次各大食品企业共起诉超过10家微信公众号运营公司,总体索赔金额超过6100万元,或将成为近年来网络食品谣言索赔第一案。

  虽然已经过去两个月,但两个事件的社会影响依然存在。有心人在反思事件过程中发现,这两件事具有一定的逻辑关联性:如果说韩国食品展上中国食品基于“不安全”联想遭遇冷落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结果,那么第二个事件中,关于食品安全谣言的盛行则可以看做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部分原因。

  必须承认,近些年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并不是很好,出现了一系列比较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曾经“吃在中国”的美食大国形象被一再减分。不过,所谓“从前做过事,不幸一齐来”,就算中国食品安全曾经有“过”,但用太多的“不幸”来惩罚还是太过了。更何况,有些“过”并非真实存在,而是被强加的。比如那些非科学的传言,特别是加入利益动机和诸多恶意的谣言,在损害一些食品企业利益形象的同时,也对整个中国的食品安全环境产生了恶劣影响。

  造成食品安全谣言满天飞的局面,责任固然在为利而造谣者,但谣言起而民众多相信并再传播,这才是最大的问题,也是谣言之所生的根源。前两年,有一条关于新西兰进口奶制品被检出含有“有毒”物质双氰胺的新闻曾在国内轰动一时。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条在我国可称“爆炸性”的新闻在新西兰本地却波澜不惊。当被记者问及为什么自己国家的奶粉出了事却没什么反应时,一位新西兰老太太反问道:“如果新西兰的牛奶不能吃了,世界上还有能吃的牛奶吗?”新西兰的老百姓能对自己国家的食品安全自信如斯,这让我们国人感到艳羡的同时,也不得不反思:是什么让他们有这样的自信?又是什么让我们缺失了这样的自信?答案其实很简单。新西兰民众愿意相信自己的食品质量环境是安全的、可靠的,这是因为有人告诉了他们这样的事实,这个“人”就是他们的媒体。而在中国,一些媒体经常“告诉”人们的,却是民众不想看到却又不得不去相信的东西。

  由于缺乏责任机制,微信、微博存在任性传播不实信息的问题,这是自媒体的特点,加强监管是必须的,但它们只是衍生问题,真正的问题还在传统主流媒体方面。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问题的现实无法否认,但我们有能力并能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而且食品安全形势已经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事实。媒体应该告诉人们事实,而不是只关注“问题”,甚至将其无限放大,却忽视或者故意掩盖“向好”的一面。积极正向的科普教育宣传缺失,消极甚至伪科学的东西必然就会乘机大肆蔓延。

  有责任感的新闻人应当持有的基本风格是理性观察并体现建设性。以务实、开放、求证的心态冷静观察社会,以建设性的视角来报道“一切值得报道的新闻”。一言以蔽之,以媒体报道之信(信实),促进民众之信(自信)和社会之信(诚信)的达成。在食品安全方面,我们还缺少这“三信”,而如何培养这“三信”,正是今后的主要任务。

微信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食品安全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食安中国 Copyright © www.cnfoodsafety.com 2012-2015 版权所有 海淀分局网络备案编号:1101085079,1101055372京ICP备09075303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39号万地名苑2号楼504室(邮编100039) 联系电话: 010-88825653 业务咨询:010-88825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