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洋:某些国家在对华出口食品安全问题上搞双重标准
比如,有的“洋奶粉”被查出菌落总数超标,超范围使用添加剂。有的苹果香蕉果泥违规使用化学物质维生素C,有的巧克力及巧克力类糖果制造商违规使用化学物质维生素E, 有的饮用水被检出亚硝酸盐超标。还有一些食品是因为超过保质期,也有的是标签不合格。
中国是人口大国,对世界上任何一个食品企业来说,能够把食品销售到中国市场,那就是财源滚滚。这些年,由于一些国内食品生产企业出现问题,一再曝光,国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只要是“洋食品”就比国产食品安全。
其实,这里有一些情况并非国内消费者都十分清楚。有的“洋食品”在其本国销售时,确实质量严格把关,不敢以次充好或过期销售,但在大批量出口时,因海外市场需求量激增而在生产过程中放松检验的检测标准。不
仅仅是一些“洋食品”企业生产出口食品时如此放松放纵自己,某些国家海关和进出口质检部门也同样实行双重标准,对进口食品严上加严,对出口食品宽上加宽,甚至一路绿灯,全部放行。人们大概很少见到某国严把出口食品质量关的新闻报道,这并不意味着各国在食品上对他国消费者比对本国消费者更加尽职尽责,仅仅是区别对待而已。
为什么很多国家在进出口食品问题上存在内外有别、外松内紧的双重标准,按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国内食品质量安全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出现严重问题有可能导致官员辞职、政府倒台、政党竞选失利等一系列后果。出口食品出现问题时不被退回或就地销毁,连赔偿都极为少见,更不可能为此引起国家之间严重的政治给争或本国国内政治上的麻烦。
商人就是商人,中外商人都以盈利为目的。在这一点上,我相信外国商人并不天然就比中国商人道德情操高尚,也根本不存在食品生产商天然就比汽车生产商道德情操高尚。离开了严格的制度监管,在巨大利益诱惑面前,他们都可能只认钱不认人。因此,我们必须对“洋食品”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上一视同仁,不分中外。
说句不那么恰当的玩笑话,吃国产食品吃坏肚子,至少钱是给了国内商人和工人,吃“洋食品”吃出问题,钱是白白给了外国人。当然,这不是钱让谁赚走的简单问题。现在,有些国内食品因为消费者只认洋品牌,干脆打上越南、泰国、菲律宾、印尼等国进口的标签,有的是在国外印制标识运回国内贴上,有的干脆连标识也在国内印制。进口食品鱼龙混杂,这个大市场应当认真加以规范了。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4-06-20)食品安全责任险“突围”强制立法或成契机
- (2014-06-20)遇食品安全问题过半消费者不维权
- (2014-06-20)舌尖问题屡禁不止 食品安全靠什么“打黑”
- (2014-06-20)食药总局解读近期食品安全热点传言
- (2014-06-21)2014中国食品安全诚信宣言大会暨首届食品诚信联盟峰会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