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食品自制隐患不少 看待问题需注重“量效关系”
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让一些自称手工无添加、生产原生态的“自制食品”成为了消费者青睐的对象。但通过媒体曝光和记者调查发现,这类食品并非绝对安全,而一些看似纯天然生产方式,实则暗藏食品安全隐患。
土榨油看似原生态实存安全隐患
5月7日,有媒体则曝出了土渣油致癌物严重超标的新闻。报道中,市场内看似现做现卖的油坊不仅出售掺了棕榈油、大豆油的花生油,更因为在原料和生产环节的无法管控,导致了在媒体记者送检的19个花生油样品中有6个样品被检出致癌物黄曲霉素B1超标。
中国经济网记者在淘宝网中以“花生油 自榨”为关键词进行了搜索,相关产品超过1000件,多数商家出售的花生油为自家生产,并以“农家自榨”、“古法压榨”、“不纯不要钱”等词汇进行宣传。
除了购买上述土榨油,也有很多消费者选择家庭自制油的方式。而家用榨油机也向空气净化器一样,开始在市场中热销。
对于以上两种榨油方式,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王兴国认为,油品现场制售的行为存很大安全隐患,不应继续存在。消费者也不应选择这类土榨油,而监管部门则应对此进行严厉打击。
他表示,除了原料问题,土榨油或自榨油未经过精炼加工,杂质多且易氧化变质。榨油设备不易彻底清洗干净,残留的油渍及谷物残渣在氧化后会产生霉变,带来更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自制食品无添加或为“一厢情愿”
除了土榨油存在的安全隐患,近来市场中宣称无添加的自制食品也是消费追捧的热点对象。有消费者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微信中有朋友售卖的自制零食让她很动心。而“感觉没有防腐剂”和“朋友间信任”是其购买此类零食的重要原因。
中国经济网记者发现,在市场中以“无防腐剂”或“无添加”为宣传语的食品不在少数。此外,还有大量自称手工自制食品,因没有配料表而无法判断是否含有防腐剂。
对此,北京工商大学大学教授王静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使食品的规模化生产、长距离运输、长时间贮存成为可能,而这些都离不开食品添加剂。
王静表示,消费者即使完全自制食品,也很难完全避开食品添加剂。因为用到的食品原料中很多都有食品添加剂,如酱油中有防腐剂、增味剂、酸度调节剂、色素,面粉中有品质改良剂,食用油中有抗氧化剂,食盐中有抗结剂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专家孙宝国曾多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提供的是正能量,没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食品的安全性可能更没有保障。
食品安全报道仍需注重“量效关系”
公众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增加,主打纯天然的自制食品开始盛行。但随着媒体对此类食品报道的增多,其存在的各种问题也不断出现。对此,多位食品行业专家表示,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对待食品安全问题要理性看待,尤其应注重“量效关系”。
在昨日有关土榨油的报道中,被检出黄曲霉毒素的毒性相当于鹤顶红的68倍的相关描述,引发了公众对该事件的关注。
对此,有专家在集体解读2012食品安全热点时曾指出,“量效关系”的理解是当前食品安全公众科普中最为紧迫、也是最为重要的内容,需要让消费者建立“检出不代表违规,检出不代表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的科学认知。只谈危害性,不谈食用量,很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恐慌情绪。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胡小松曾表示,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含有害物质的水,没有不含有害物质的空气,这是食品安全科学最最基础的常识。媒体报道时候要注重量效关系,食物中含有害物质不等于就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
对于食品安全中的“量效关系”,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食品安全博士钟凯曾表示,“万物皆有毒,关键在剂量”。其严谨的说法一般包括涉及人群特征、摄入的时间长度和频率、摄入途径、摄入量等相关参数。
他表示,对于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可以用剂量效应关系加以合理解释,缓解社会的不安情绪,比如“终生每天吃1000个苏丹红鸭蛋才有可能因此得癌症”。但是,“离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4-06-16)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4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
- (2014-06-16)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获通过
- (2014-06-16)食品安全国家监督抽检制度确立 11类食品抽检结果公布
- (2014-06-16)发展改革委:从四方面强化食品安全的能力建设
- (2014-06-16)食品安全标准拟两年内与国际接轨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