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导刊》刊号:CN11-5478/R 国际:ISSN1674-0270

登陆 |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评论:食品风险得与公众“接地气”沟通

2015-05-05 17:00:43 来源: 新京报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上月底,2015年国际食品安全大会在京举行。与会中外专家一致认为:风险交流既是中国食品安全的短板,也是全球食品安全的难题。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重要部分是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传达正确的声音。

  事实确实如此。由于食品行业与消费者和媒体的沟通不够,科普宣教力度不高,导致行业与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评价差距较大,造成消费者“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恐慌情绪。

  以食品添加剂为例,消费者认为它是食品安全频出的罪魁祸首。其实,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加工业,《食品安全法》对添加剂的要求是确保“安全、必要”而非禁止。广为诟病的三聚氰胺、苏丹红等都不是食品添加剂。问题根子,在于涉事企业的违法添加而非食品添加剂自身。需要通过交流,让消费者知道食品添加剂不是问题,非法添加才是风险。

  再以白酒为例,由于沟通不到位,公众对“新工艺白酒、食用酒精、勾兑”产生偏见。实际上,国家标准明确的白酒工艺路线有三条:固态法、固液法、液态法,固态法酿造的白酒可称为传统白酒,后二者称为新工艺白酒。无论用哪种工艺生产的白酒,只要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就是安全可靠的。

  至于食用酒精,是可食用的。以前几起“毒酒”事件都是利用“甲醇”或将“甲醇”当作食用酒精兑水造成,不明真相的人却将其归罪于食用酒精,显然是张冠李戴。说到勾兑,它更是白酒酿造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且是技术性很高的绝活儿。需要让公众明白:传统白酒是个宝,新工艺白酒也很好,勾兑工艺不可少,食用酒精恐惧症没必要。

  倾听大众心声、确保产品质量、开展科普宣教、正确引导舆情,是食品行业及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食品行业和企业应该接地气,主动与消费者和媒体交流沟通,不回避问题不推诿责任,讲真话交实情,有的放矢答疑解惑,重塑消费者信心。强化“和平时期”的风险交流和公众科普,远比危机到来时的“危机公关”更有效。

微信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公众 风险 食品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食安中国 Copyright © www.cnfoodsafety.com 2012-2015 版权所有 海淀分局网络备案编号:1101085079,1101055372京ICP备09075303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39号万地名苑2号楼504室(邮编100039) 联系电话: 010-88825653 业务咨询:010-88825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