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面对面 热点问题现场解说
4月22日下午,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中外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本次活动是2015年国际食品安全大会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在活动中,中外专家回答了大家所关心的众多问题。参加此次活动的专家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胡小松,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张旭东,欧洲可追溯研究所主任Miodrag Mitic等。
记者:食品掺假问题是否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国是如何解决的?
陈君石:首先,食品的掺假或者食品欺诈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过去有发生,现在仍有发生,国内有发生,国外也有发生,比如欧洲的马肉事件,葡萄酒的掺假问题和中国进口橄榄油掺假问题,由此可见掺假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第二,发生掺假和欺诈的原因是一些不法份子在利益驱动之下,为了降低成本,增加收入而做出的行为,在国际上称之为经济利益驱动下的造假。在当今这个经济商业竞争激烈的时代,总有一些不法分子因一时利益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第三,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把打击造假作为监管中的一个重点。现在,在国务院部门的分工中,由卫生计生委担任该项职能。在过去一段时间卫生计生委公布了一批又一批的黑名单,明确告诉大家这些不许添加的物质。同时,卫计委还成立了130多人的专家委员会,从技术角度来支撑政府打假,这130多位专家又分为若干个小组,比如有进行毒理学健康评估的小组,有对掺假物进行检测的小组等。所以,可以说我国政府很重视食品掺假问题,因为政府的理念是:凡是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心的,都要纳入食品安全管理的范畴。
当然,除了政府以外,要解决食品掺假和欺诈的问题,还是需要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努力,从行业内部解决这个问题。
记者: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逐渐科学和理性化,这种认知是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孙宝国:与食品添加剂相关的问题一直是大家比较关心的,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很多人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已经在走向科学和理性,但仍有很多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惧心理还没有完全消除。但是大家也已经意识到,现在的食品离不开食品添加剂,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
从发展角度来看,在现在的食品工业中,食品添加剂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是一些传统的食品中也存在添加剂。虽然有的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仍有恐慌,但仍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市场与我国食品产业发展的水平和需要很不对称,我国食品添加剂的种类、数量还不够多,还要适当的增加,尤其是最近几年国际上增加了一些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我国应在对其进行风险评估,评估通过后把它们也纳入到“GB 2760-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大家共同创造一个相对比较宽松的舆论环境,使我国的有关部门,包括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和卫计委等制定食品添加剂标准的部门能够在宽松的舆论环境中,更科学、更理性的根据食品产业发展的需要、根据食品添加剂产业发展的需要对添加剂进行评估,审定我国需要增加的一些新种类。
记者:在食品可追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和企业中哪一方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Miodrag Mitic:在建立可追溯体系时,政府和企业都要发挥各自的作用:政府制定法律框架,企业也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上,使消费者获得充足的与产品相关的信息。政府在看待可追溯问题时所关注的是公众健康,当爆发食源性疾病或食品安全问题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时,政府有责任干预。食品行业可以与政府一起发挥良好的作用,从而加强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
食品可追溯性系统可以预防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是食品安全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知道没有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能够保证企业生产零风险,从概率上来说,再严格的食品生产企业都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而可追溯系统正是食品管理体系中可响应的部分。企业在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可以通过可追溯性来降低不安全食品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及负面影响。
所以,我认为食品可追溯系统的建设是政府和企业共同的责任。政府应该制定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中政府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公众的健康,并与食品行业进行合作,确保食品的可追溯性。不仅如此,对于整个食品行业来说,也应该将食品可追溯系统放在食品安全的体系中,让消费者了解他们所消费的食品有着非常好的食品安全控制系统,使他们更加放心。
记者:中国的食品工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您认为中国食品行业未来的挑战是什么?
胡小松:这个问题可以以我的几段经历来回答。第一段经历是从我出生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出生在1961年,那时整个中国都处于大饥荒的年代,直到90年代初我才吃饱饭。在中国,这个过程有近10亿人经历过。
第二段经历是从1988年到1999年,这11年是人们吃好饭。我了解到,在1992年中国共有12亿人,人均的蛋白质摄入量超过了60克/天,人均的脂肪摄入量超过了60克/天,人均的碳水化合物加起来平均超过2400卡,大约10亿人的平均矿物质、维生素都达到了一个60公斤体重的人的基本营养均衡。
第三段经历是最近15年,我切身体会到的是我们吃的更加方便,更加营养,更加安全。在2014年,我国的食品工业产值达到了10.89万亿人民币,在中国工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产业,并且超过了美国。
但对未来,我看到的数据并不乐观。1992年,我国的糖尿病患病人数为1000多万,2002年,我国的患糖尿病人数为3000万人左右,2009年,我国的患糖尿病人数接近1亿,2014年,已经超过1亿人患有糖尿病,并且还有1个亿有潜在患病的风险。这是我感到问题严重的一个方面。
心脑血管疾病成为我国13亿人的第一杀手,大约每14秒就有一个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所以说,我国的营养安全、健康安全将是我们整体食品工业必须高度面对的问题。
记者:风险监测与风险评估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是怎样的?我国新的《食品安全法》刚刚出台,跟过去相比,有哪些先进性?
张旭东: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对食品安全来说都是一项非常基础的工作。风险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风险隐患,通过风险监测了解风险在哪里,需要在哪里采取措施,还可以评估食品安全的状况并制定食品安全监管的措施和标准的决定。此外,通过风险监测可以更客观的看到食品安全的状况,然后通过评估对风险是否会对健康产生影响做出加强监管措施或制定标准。目前来说风险监测的范围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份以及大部分地市和80%的县。风险监测项目也从食品标准所规定的有风险隐患的指标延伸到了一些食品黑名单和一些未知的物质。总的来说,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对食品安全来说是一项非常基础的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从《食品安全法》的修订来看,应该是体现了以预防为主,科学监管,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制度这样一个主线。更加明确了在食品安全方面参与部门的责任,生产经营单位的责任,消费者的责任和媒体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尤其是在社会共识方面,新《食品安全法》也做了比较多的表述。新《食品安全法》中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这两个内容进一步地进行了加强,大家知道,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是食品安全科学监管的基础,我们只有了解了食品中存在的风险并对这个风险进行评估,才有可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监管的措施,所以这一方面我们在法律条文里面进行了完善,尤其是把风险监测由原来省级层面的监测延伸到从省、市、县级都要进行风险监测,以便更广泛地收集风险监测数据,对食品安全的形势作出一些预测和判断。同时,新《食品安全法》中对风险监测、对食品安全的隐患提出一些监管的建议,这样对于完善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措施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4-06-17)快速检测专家范儿
- (2015-07-08)专家解读消费者对食品认识的误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