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导刊》刊号:CN11-5478/R 国际:ISSN1674-0270

登陆 |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监管缺位致山寨食品“上山下乡”

2015-04-08 15:41:50 来源: 新京报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雲碧”饮料、“大白鹤”奶糖、红富士箱子装的国光苹果……这些看似大品牌的礼品大多是山寨货,经常“上山下乡”出现在农村集市和村里小卖部。

  事实上,“山寨商品傍名牌,过期一年照样卖”,这在农村市场早就是一种普遍存在。农村之所以会成为假货集中地,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消费者辨别能力差、消费水平低、维权意识不强,加上自身的经济条件所限,大部分人对价格非常敏感,通常会选择最便宜的物品,购买时没有意识检查商标、厂家等信息,甚至保质期都不看,这就在客观上给假冒伪劣商品以可乘之机。

  但从根本上说,农村市场假冒伪劣的泛滥,山寨食品“上山下乡”,还在于那里是监管的“真空地带”和“不毛之地”。换句话说,不是因为农村消费者都是“傻子”,而是监管部门在穷乡僻壤常年“玩失踪”。虽然几乎在每年各地都要搞一些集中整治,就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这种运动式的打假行为收效甚微,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当农村市场成为假冒伪劣、山寨食品的倾销地,巨大的中间利润必然发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让农村消费者除假货之外几乎没有真货可买,逃无可逃,防不胜防。

  无论从对公众安全负责的角度,还是对广大农村市场负责的角度,对于已极为严重的山寨食品“上山下乡”现象,监管部门不能再无动于衷。遏制山寨食品“上山下乡”,捍卫农民“舌尖上的安全”,必须要有严格的监管,形成社会合力。越是薄弱的地方越要有严厉的监管,一些地方把工商、食药监、质检部门综合在一起,成立市场监管局加强执法,就是一个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还亟须多部门联动,既要有突击性的专项整治,更要建立监管的长效机制,创新打假手段,像管理城市一样地管理农村,把“上山下乡”彻底堵死。当然,也要通过广泛宣传和有力监督,缩小城乡消费维权差距,鼓励农民参与到打击“山寨食品”的行动中,提升农村食品消费质量。

微信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山寨 食品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食安中国 Copyright © www.cnfoodsafety.com 2012-2015 版权所有 海淀分局网络备案编号:1101085079,1101055372京ICP备09075303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39号万地名苑2号楼504室(邮编100039) 联系电话: 010-88825653 业务咨询:010-88825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