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肥鱼” 戳中食品安全信心软肋
从水体抗生素污染的状况来推测水产养殖业滥用抗生素,虽然未必足够严谨,但是从一定程度反映出水产养殖安全存在隐忧。如果对这一观点能够批驳,最有效的手段应当是水产养殖主要产区相应监测的平均数据。遗憾地,这是谁都无法给出的数据。毫无疑问,对于养殖业来说是一个难以自证清白的尴尬。
事实上,针对养殖业安全的流言由来已久,最广泛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如“鳝鱼吃避孕药”,而在养殖业看来,这其实是无稽之谈,在养殖中根本没有必要。但是,人们还是信了,于是不吃大鳝鱼成了不少人避免受害的选择。从某种意义来说,钟院士“不吃肥鱼”防范抗生素的危害,逻辑如出一辙。面对食品安全,院士与普通人一样落入经验判断的窠臼,显然不是一个人的非理性。
现代社会的安全信任,很大程度来源于对制度的信任。食品安全更是如此,食品从生产到餐桌,必须有一系列严格的安全标准和监督检测程序来把关,并以此来倒逼种养和加工等环节的标准化生产,从而形成一套体系。只有在体系下生产出来的食品,安全的是大多数,问题食品才会只是“另类”,个别的食品安全事件,也只会是个案,不会影响到社会的信心。
而现实则恰恰相反,由个案酝变而成的行业性食品安全危机,并不鲜见。因为水体抗生素污染引出的水产养殖业抗生素滥用的问题,对水产业来说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那些安全生产的企业将是无辜之伤。譬如,与钟院士同组讨论的有“罗非鱼大王”之称的陈丹代表认为“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养殖企业”,他们所生产的罗非鱼出口到30多个国家,用药是符合标准的,是安全的。他还表示,所有的出口企业都是标准化生产的。
这一场水产养殖抗生素滥用的讨论,既包含着被夸大的隐忧,也展示出市场力量对促进食品安全的积极作用,对于食品安全的认识有着重要地启示。一方面,食品安全既不是行业说得那么好,也没有想像得那么糟。另一方面,推动食品安全监管与市场力量的融合,是构建食品安全的必由之路。如水产养殖业,不仅政府要主导生产标准化和加强生产环节的监测,建立市场严格地安全准入门槛和严密地监管体系,还应鼓励和扶持养殖企业、养殖行业建立自己的安全标准,创建自己的品牌,让安全的产品享有市场特权,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产业环境。食品安全不能总靠经验判断,有力地政府监管和健全地市场秩序,才能释放全社会的信任。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07-02)“食品专家”戳中食品安全的软肋
- (2014-06-16)家乐福与您一起努力建设食品安全诚信
- (2014-06-16)以诚信保障安全 中国食品安全诚信宣言大会在京召开
- (2014-06-16)张志刚:提高诚信自律,共为食品安全献计献策
- (2014-06-17)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成立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