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一四年食品安全事件盘点
岁末盘点,本期我们从“吃”的角度回望这一年,整理了2014年见诸媒体的“食品安全事件”,以求从新闻报道的记录里, 一窥2014年中国食品安全之现状。
12月末,媒体又曝光了“病死猪”事件,据悉,病死猪流向了广东、湖南、重庆等7省市,目前,事件仍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在2014年就要结束时,我们的眉头再一次为食品安全而紧锁,再一次为“吃什么”感到惶恐与不安。
然而,一个结束是另一个新的开始,站在2014年的岁末,我们要说给新的一年:希望2015年,监管更到位,食品更安全,消费更放心。
福喜过期肉事件
事件回放:
7月20日,上海东方卫视电视台记者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发现,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国际知名快餐连锁店的肉类供应商—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喜”)“存在大量采用过期变质肉类原料的行为”。其外,福喜还存在其他违规操作,包括肉落地后直接加工、将次品混入生产线、“阴阳账本改数据”等。
7月2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发布公告称,将对事件进行全面调查。同时,全国各地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也开始彻查福喜投资方在当地设立的所有的食品生产企业。
8月29日,因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福喜高管胡骏等6人,被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依法批准逮捕。9月,上海福喜遣散340名员工。
点评:
自从2005年肯德基被报道其鸡翅和调料中存在可能伤害人体健康的“苏丹红”之后,扎根中国多年的洋快餐频频被曝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有媒体统计,过去的5年里在华洋快餐店已经曝出至少17起食品安全事件。让人不禁感叹,洋快餐说好的安全去哪儿了?相比于门店数量在中国的快速扩张,其监管还远远没有跟上。如何选择上游供应商,如何保证原料的安全放心?对于快餐业,这是难题,但必须找寻答案。
垃圾皮料制成食用明胶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的记者调查明胶生产企业发现,有企业选用被多种工业原料污染的垃圾皮料作为原料,生产出药用明胶和食用明胶,出售给药企和糖果工厂。国内几家大型的糖果生产厂商如雅克、金冠、蜡笔小新等也在使用此类不合格明胶的企业之列。
点评:
明胶是一种动物胶原,由含有胶原蛋白的动物的皮、骨、筋腱等经部分水解、提纯之后所得。按照用途分,明胶可以分为工业明胶、食用明胶和药用明胶。早在2012年央视就曾曝光不法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工业明胶,这些工业明胶流向药厂,成为制作药用胶囊的原料。曝光之后,全国舆论哗然,全国彻查“毒胶囊”。然而,两年之后,“问题胶囊”再次出现。可以说,明胶行业不断出现的“暗影”,不仅仅是个别企业的“无良”,更是各个环节上的“集体失守”,这不仅仅是监管的缺失,也反映了相关管理规定制定上的矛盾与滞后。
过期原料流向杭州多家烘焙企业
央视3·15晚会曝光,杭州等多家知名烘焙企业,都有可能使用过期原料。调查记者卧底以上多家烘焙企业供货商—杭州广琪贸易公司发现,有的原料过期两年之久,有的甚至爬满虫子,而这只须撕标签就可改头换面重新上市。
3月16日,杭州工商部门查封广琪公司800余箱涉嫌过期食品,暂扣20多箱。此外,杭州工商还紧急检查相关经营单位百余家,对涉嫌问题食品的所有商场、超市进行下架处理,关闭广琪贸易公司在阿里巴巴的电子交易网站,对发行的抵价券实行统一登记处理。
后续调查显示,从2012年开始,该企业负责人授意员工李某、万某对过期食品原料及临近保质期限食品原料外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进行涂改、伪造,并将上述食品原料重新包装好之后对外进行销售。
点评:
此消息一出,杭州的食品市场受到震荡,消费者人人自危,街头面包房还能去吗?有趣的是,消费者的担忧推热了私家烘焙,市场上面包机的销量实现翻番。必须承认,无论面包房如何透明公开生产制作的过程,仍有环节并没有向消费者完全公开。也正因为原料制作、采购、流通、销售等环节存在盲区,使得“弄虚作假”存在的空间,这也让“诚信”两字,在食品安全的生产上弥足珍贵。
层出不穷的“毒”字头食品
毒豆芽:4月,沈阳警方破获一起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案,抓获蹇某等4人,查获用非食品添加剂浸泡的豆芽6吨。
毒鸭血:10月,浙江湖州织里超过1吨的用猪血+甲醛+工业明胶“炮制”的“毒鸭血”被警方查获,作坊老板贾某被刑拘。在此之前,这个作坊每天都能出产1万盘左右的“毒鸭血”,流向当地的餐饮市场……
毒腐竹:11月,公安部发布信息称,山东等地公安机关成功破获一起涉及山东、河南、湖北、河北、安徽、黑龙江、辽宁等7省的特大制售有毒有害腐竹案件,打掉生产有毒有害添加物的窝点8个、生产有毒有害腐竹的“黑窝点”17个,现场查扣有毒有害食品添加物105吨、有毒有害腐竹3.3万余斤……
点评:
2014年,有关“毒”食品的新闻频频曝光,除“毒豆芽”“毒鸭血”“毒腐竹”之外,“毒”食品层出不穷,不胜枚举。
媒体也越来越爱用“毒”字形容那些他们说不清道不明原料和做法的食品,它们往往生产于小作坊,生产过程使用了非法的添加剂。
这些“毒”字头的食品也让食品添加剂背上了“骂名”。实际上,在现代食品工业中,添加剂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而那些影响人们健康的,是那些被明令禁止使用的“非法”的添加物。而各地层出不穷的“毒”字头食品,也给监管部门提了醒,那就是监督不能只依靠群众的举报,监管也不能靠突击检查,食品安全监管之路漫漫,仍须上下而求索。
大型超商的“后厨”危机
8月,一段曝光沃尔玛深圳洪湖店食品加工内幕的视频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据视频显示,在沃尔玛后厨,一锅油已经炸过155份鸡块,黑如酱油,画外音表示,这一锅油第二天还要继续炸鸡块,4天后,这一锅黑色的炸鸡用油还未更换。
据沃尔玛方面称,此次涉案门店今年以来,包含熟食部在内,已经接受了政府和监管部门26次的执法检查,每次检查都是合格,没有一次例外。
点评:
或许中国的消费者真的该迷茫了,标榜有严格“内控体系”的世界500强公司也“沦陷”了,那么,到底还能信赖什么呢?在利益面前,洋企业也不惜铤而走险,“入乡随俗”。如果仅靠企业的“内控”与自觉,那么,食品的安全永远是随机事件。
更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在之前的26次检查,又统统都合格了呢?为何密集检查拦不住“漏网之鱼”?细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大多数还是源于媒体曝光或内部曝光,监管部门往往“姗姗来迟”。日常的密集检查不等于有效检查,更不等于“有效治理”,避免监督和检查流于形式,需要有关部门真正“望闻问切”,纠察治偏。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4-06-16)修武县食药监局启动夏季餐饮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 (2014-06-16)果壳网CEO嵇晓华:“不信任”仍是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主题
- (2014-06-16)南周记者蒋昕捷:理性的食品安全舆论监督需逐步实现
- (2014-06-16)刘沛:投诉举报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渠道
- (2014-07-09)中国-意大利食品安全对话在北京举行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