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久治不愈的食品安全病入膏肓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安全”、“营养”、“食欲”三大食品要素中,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然而,近些年高度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了国人的心。类似收购贩卖病死猪的事件,近年来各地频有发生,但往往是一查就紧、一放就松,没能有效根除。为何老百姓餐桌上的安全久治不愈,为何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如此不堪一击?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厂家和商家将商人唯利的本性发挥到极致,几千年的诟病固然可恨,但能为他们起舞创造空间的“权力者”的行为更需要我们警惕。回看高安病死猪肉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利益有时候能够让人利令智昏,铤而走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怀着侥幸心理,将道德和法律搁置一旁。但回过头来我们仔细想一想似乎其中另有蹊跷,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点从屠宰老板的话题我们就能听出端倪:“把公安搞定就什么事也没有,上面有什么行动他就提前通知你,他通知你就可以不杀(猪),他抓不到你证据。现在法律讲证据”,“我有证是违规,没有证是违法,这个你还不懂吗?违规有钱都能摆平”。此言一出,舆论哗然。有多少人在为这些话做事,我们不能得知,也不敢想想其中存在多少利益纠葛。作为消费者,并不是想看到有多少人受到处分,更希望知道怎样才能消除隐患,为今后餐桌上的安全负责。只抓几个宰猪的、卖肉的,无法向社会交待,向法治交待。食品安全再一次被摆上桌面,监管如何着力,我们期待回应。
三鹿奶粉、瘦肉精、毒豆芽、地沟油、染色馒头、毒大米、到毒米线、鲜粽叶铜超标,再到病死猪肉,中国人似乎一直在和有毒食品作斗争。这些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与查处,一次一次的冲击着消费者的信任与底线。且不去拷问作为利益获得者的生产者良心底线在哪里,笔者想问的是,作为相关食品流通监管部门,他们的监管底线又在哪里?我们“舌尖上的安全”该怎样来保障?难道只能等着记者去跟踪调查,媒体来曝光督促?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往往存在多头和分权管理、部分生产经营者素质低与自律性差、食品行业进入条件和生产技术门槛偏低、出现监管真空并互相推诿、违规处罚不严厉等问题。碍于情面和各方压力办"人情案"以及部分执法人员以权谋私、地方保护等等也由来已久。因此,面对现实困境,必须完善监管制度,强化监管手段,形成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机制,设立相应管理机构,解决多头分管、责任不清、职能交叉等问题。
食品安全监管出问题就是公共卫生方面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百姓一个满意的交待,是对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食品安全,是‘管’出来的。唯有监管,才能让久治不愈的食品安全问题止步。
相关热词搜索:食品安全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4-06-16)家乐福与您一起努力建设食品安全诚信
- (2014-06-16)以诚信保障安全 中国食品安全诚信宣言大会在京召开
- (2014-06-16)张志刚:提高诚信自律,共为食品安全献计献策
- (2014-06-17)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成立
- (2014-06-17)广东省食安办、食药监局发布食品安全警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