桶装水集体沦陷的背后
为什么出事的总是桶装水
桶体被反复使用
对于桶装水频现质量问题,业内人士表示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上述不具名业内人士透露,桶体的反复利用是罪魁祸首之一。他介绍,桶装水的水桶通常都会被企业重复使用, 而每个水桶能平均使用50次左右,部分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更是仅靠原始的手工清洗和少量消毒液冲刷,根本达不到桶装水回收清洁的最低要求,水桶上就会产生残留的致病菌。
此外,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桶装水企业若重复利用水桶,其材质必须为PC桶,而如果使用与PC材料用途相似的PET材料,其使用次数仅为一次。由于PET材料成本仅是PC桶的一半,部分企业为了缩减成本,违规用PET材料替代PC材料。但PET材料在承受高温时会分解有毒物质,无法满足循环利用的要求,这也为桶装水质量埋下隐患。
流通环节松动的瓶盖
广东省瓶(桶)装水行业协会会长罗坦向记者介绍,桶装水在运输环节上也极易出现漏洞。历经装车、卸货、水店存储、送货上门等过程,中途瓶盖可能会因颠簸和碰撞而漏气,从而受到空气的污染,产生致病菌。而且,桶装水的桶盖凹入桶身,密封性稍差。在此次被检出菌落总数超标问题时,怡宝就曾向记者反映,在同批次产品第三方检测以及之前在国家各项监督抽检中,怡宝桶装水均未出现菌落总数超标情况,因此这一次正是在搬运过程中盖子松动或是桶身渗漏缺陷导致菌落总数超标。
品牌授权遭遇监管难题
由于环环相扣且涉及环节较多,对企业的生产及监管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但往往是企业的监管不利导致问题频发。例如,汇源就曾将商标使用权授权给了全国各地多家水厂,而此后由于汇源的驻厂监管人员工作不到位,导致水厂未能按照要求生产,从而出现了汇源品牌桶装水在多地多次被检出质量不合格的情况。
桶装水屡陷质量危机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抽检不合格名单中,乐百氏、汇源、娃哈哈、怡宝等知名水企的桶装水产品在列。记者对791项不合格的饮用水名单逐一核对发现,除了十多家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全国性品牌外,其余产品均由一些知名度不高的地方企业所生产。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30%产品的“商标”一栏显示为空。除此之外,还有3家桶装水生产企业被地方监管部门核实为假冒,且80%的不合格样品都是在水厂时就被抽查出不合格。
据悉,这些桶装水的问题多集中在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等检测项目不合格上。而这些项目也都是检验桶装水是否干净、安全的关键指标。“菌落总数、溴酸盐超标都是桶装水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在相关部门的既定检查中,企业会挑选没有问题的产品送检,这也就意味着桶装水的产品质量问题是普遍存在且比较严重的。”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
桶装水不合格率高企一直是困扰饮用水行业的一大难题,以今年为例,5月和9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抽检结果中,汇源、乐百氏、蓝剑等知名品牌桶装水多批次产品被查出菌落总数超标,而在例如北京市等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抽检中娃哈哈和怡宝的产品也未能幸免。另外,桶装水陷入质量危机更有加重之势。今年8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报食品监督抽查情况时,瓶(桶)装水不合格率为11.9%。然而几个月过去,情况非但没好转,不合格率反而超过两成。
桶装水淘汰之争
既然问题频发,企业为什么不将该产品抛弃?罗坦对此回答:“桶装水市场需求依然强劲。” 目前我国主要饮用水类型为自来水、桶装水、分质供水和自动售水机售水。去年一家机构针对北上广三地进行的调查显示,选择桶装水的消费者比例达到88%。尽管有观点认为,受到费用高、水质不合格、饮水机不干净等因素制约,桶装水被净水器替代是大趋势。但从目前净水器在中国的普及率来看,还不到8%,要想在短期内替代桶装水几乎不可能。
从企业角度讲,高利润驱动又是无法割舍桶装水的根本所在。上述业内人士给北京商报记者简单算了笔账,“以规模企业为例,生产一桶桶装水,包括水、桶体、人员等所有成本加起来不过2元左右,批发价可以达到6元,桶装水的零售价格在10元左右,无论是生产还是经销环节,利润都十分可观”。该人士补充介绍,在国内一些大型企业中,桶装水的业绩贡献在整个饮用水板块中通常占到30%左右。
在消费者和企业的拥护下,桶装水或将无法在短期内被淘汰,而伴随质量检测不合格问题频现,给桶装水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强从生产到销售环节的自检和完善,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有保障的饮用水。此外,上述业内人士均表示,从政府监管层面上看,更应该加大对包装饮用水生产企业违规违法的处罚力度,增加罚款金额,以提高违法成本来治理桶装水行业质量问题频出的现状。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01-22)黄梅县对桶装水企业 实施生产全程监控
- (2015-06-16)桶装水市场乱象丛生
- (2017-12-25)新蔡县食药监局积极开展 桶装水专项整治工作
- (2014-06-24)粮食安全相关政策吹暖概念股 概念股集体大涨
- (2014-08-25)啤酒业上半年利润集体追涨 销售费用大降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