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导刊》刊号:CN11-5478/R 国际:ISSN1674-0270

登陆 |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乳业兼并重组新政为何难落地:政策向左企业向右

2014-11-06 14:10:19 来源: 新浪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5个月前的今天(6月6日),工信部、发改委等四部委制定的《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下称“重组方案”)获得国务院同意并转发,11月5日,一位地方乳企负责人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介绍,该项政策推进缓慢。

  近日,工信部消费品司带队到黑龙江、内蒙古和陕西省进行调研,其间召开了座谈会。黑龙江当地的与会企业代表告诉:“政府和企业想的完全是两个方向:政府希望大企业兼并小企业,有证的消化无证的,进而实现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的目的;但是企业却不愿意兼并弱者,这样会增加经营负担。”作为去年以来一系列乳业新政的一部分,重组方案实施的这150天为何面临落地难,大工厂、大企业的“做大战略”是否一定会带来乳品安全,进而提振消费者信心?

  新政为何难落地

  今年5月底,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审查首批名单正式出炉。次月,备受业界关注的重组方案也浮出水面。

  方案称,国家鼓励符合生产资质条件的企业以资产和品牌为纽带,通过企业并购、协议转让等多种方式,开展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兼并重组。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重点区域集中,加快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集团。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消息,截至2014年9月,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内已有10多起企业并购重组活动,涉及伊利、蒙牛、雅士利、飞鹤等多家国内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记者了解到,蒙牛收购雅士利是在重组方案发布之后的6月17日,不过该交易却在此前几个月就开始谈判。飞鹤乳业收购吉林艾倍特乳业和陕西关山乳业分别是今年1月和2月展开的。

  而近半年以来,能够进入业界视野的兼并重组项目并不多,这项高调启动的乳业新政推进得并没有预期中的那么顺利。上述地方乳企负责人告诉,他在座谈会上问工信部消费品司相关负责人,有没有具体政策?回答是还在研究当中。另外,此前释放出的300亿信贷扶持资金,对如饥似渴的中小企业来说,似乎仍是一张画饼。

  事实上,政策落地难还另有隐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称,各地的实际情况远比工信部预想的复杂。“以东北为例,有一些基地型民企,围绕着奶源做市场,没啥野心活得很好,政府也拿这些‘钉子户’没辙;另外还有一部分企业要么半死不活,要么欠债十几亿,每天都烧香拜佛盼着有人来兼并,但哪个企业敢接盘呢?”

  乳业专家冯启建议,重组方案不是一个指令性规定,而应该是指导性文件。“能否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待到瓜熟蒂落时,扶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危机并购,来提高行业集中度。”

  “目前南方企业因使用价格较低的进口原料粉,市场上大打促销战,这导致东北以生鲜奶为原料的企业承受成本压力,都面临着生存问题,哪有更多精力来考虑发展?”上述乳企负责人如是感慨,除非国家能给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但是目前还指望不上。

  龙丹乳业总经理高扶良向记者介绍公司目前的抉择:“我们目前也很犹豫,是继续自主经营还是寻求战略资本,或者与大企业联姻。”他称,目前公司急需从东北走向全国,所以只对南方那些具有市场互补性的企业有兴趣。

  做大和做强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频繁出台的乳业新政在提振消费者信心的同时,监管部门也承认并着手解决目前行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国务院在转发通知中称,近年来淘汰了一批奶源无保障、生产技术落后的企业,婴幼儿配方乳粉产业结构得到了改善,但行业集中度不高、自主品牌竞争力不强、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缺乏信心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仍然存在。

  重组方案称,充分发挥行业大型骨干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实施强强联合、兼并改造中小型企业。引导具有品牌、技术、特色资源和管理优势的中小型企业以并购、产业联盟等多种方式做优做强。

  冯启认为,做大并不是做强的充分必要条件,各行各业面临的情况不同,以法国葡萄酒为例,大大小小的酒厂多达数千家,但是人家从出口到管理做到标准化,一直很稳定,而且业界一提到法国葡萄酒,就认为是规范的。

  “对于中国乳业而言,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多并不是问题,关键是没有一个自上而下的系统性管理机制。”他分析称,重组方案从长远来看整体思路是对的,即从政策源头和企业生产抓起,但有的时候政府做得越多,消费者的信心反而越难提升。

  工信部消费品司副巡视员高伏向表示,兼并重组本身是市场行为,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组合调整,总的来讲没有过多框框。“政府要做的就是规范市场秩序,为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提供普惠的公共服务,而不是针对某个企业。”

  对于这个“做大”战略,一位地方奶业协会负责人则表示不认同。“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跟咱们这样搞的,提高行业集中度并不适合所有产业领域,钢铁行业可以,但是乳业却行不通。”他介绍,这个行业具有特殊性,生鲜奶挤出来后最好立即冷却到0~4℃储存和运输,最佳的投料加工时间是控制在40个小时之内,大企业大工厂每天都需要数千吨原奶,距离太远的生鲜奶往往并不能达到此要求。

  乳业资深专家顾佳升介绍,正是这种“做大”思维和战略,导致目前乳品加工企业多以常温奶产品为主,以为一热可以遮百丑,通过高温灭菌延长保质期,进而销往全国市场。“这种市场消费特点也被国外看准,进口奶粉和液态奶因此而大举进入,导致国内奶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怪圈。”

  与国内动辄万头规模化牧场相比,目前国外大多是每家不到一百头牛,然后数家一起组建适度规模的加工厂,奶农是乳品加工企业的股东,他们对每一瓶乳制品的质量负责,如果有一家奶农掺假,将会立即被剔除出局,不仅监管效果显著,而且社会成本低廉。

微信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乳业 新政 政策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食安观察-《食品安全导刊》杂志官方网站 © 2012-2025 食安观察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7530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79, 1101055372号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城通街26号院金融街长安中心5号楼4层403(邮编100043)

联系电话:010-88825653   18500121702

稿件查询:010-519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