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食物的 “变质表达”
土豆切开后变褐、鲜榨果汁变色
解读:发生酶促褐变,损失维生素C。
果蔬和薯类食物中天生存在“酚氧化酶”,同时还富含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多酚类物质”,它们如果碰到一起,再加上氧气,就会发生“酶促褐变”,即酚氧化酶催化无色的多酚类物质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有色的“醌类物质”。这些醌类物质能够相互聚合,使颜色越来越深。这个过程中虽不产生任何有害物质,但褐变后多酚类物质的抗氧化能力下降,并且还伴随着维生素C的损失。要想避免此反应,榨果汁前应该先用沸水烫一下原料,使酚氧化酶失活,或者榨汁时加一片维生素C,土豆、藕片或山药切后如果不能马上烹调,应该放入滴了醋的水里。
绿叶菜炒后变黄
解读:叶绿素脱镁,损失镁。
绿色蔬菜之所以呈现绿色,多数归功于叶绿素中的镁离子,当光线照射在叶绿素上,含镁离子的卟啉(叶绿素中的一种化合物)会让其他颜色的光有来无回,只让绿色光反射回去。但加热过程中,叶绿素非常不稳定。研究证明,醋中的乙酸(醋酸)会破坏叶绿素的结构,将叶绿素变成“脱镁叶绿素”,蔬菜会迅速变成黄褐色。因此,炒绿叶菜要少加醋或不加。
牛奶加热后出现絮状物
解读:蛋白质变性或微生物过多,已经变质。
牛奶加热后出现絮状物,有以下两种原因。第一,牛奶中存在的某些蛋白酶改变了牛奶中蛋白质的结构,从而破坏了牛奶的稳定性,在加热过程中产生变性和凝结。这样的牛奶虽然没过保质期,但也不建议饮用。第二,牛奶中残留的微生物增殖导致牛奶的酸度发生变化,进一步破坏了牛奶的稳定性,从而出现絮状物。总之,加热后有絮状物的牛奶不建议饮用。
豆腐表面发黏
解读:细菌滋生,可能含毒素
豆腐和肉一样,都是富含蛋白质的食材,所以容易在通风不良和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滋生细菌,而使豆腐变得黏黏的。若菌种是纯的,则不必担心其安全性。但是居家环境里杂菌多,会混有有害菌,有些会产生毒素,用热水冲洗也不能保证完全洗掉。因此,发黏的豆腐不建议食用。此外,豆干、动物内脏等高蛋白的食品如果表面有黏、滑物质,也应扔掉。
相关热词搜索:食物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4-07-11)网络热传自来水蒸食物致癌?自来水公司:无稽之谈
- (2014-08-22)被污染的食物或造成流产
- (2014-08-26)“食物成瘾”可能是心病
- (2014-09-17)冰箱≠长久保鲜 怎么使用冰箱让食物更健康?
- (2014-09-23)出国旅游,市民最爱自备什么食物?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