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农与蒙牛“价格”博弈取得胜利,但前景堪忧
中国乳业产业模式的弊端在一场乳企与奶农在鲜奶原料上“讨价还价”的时间中暴露无遗。尽管蒙牛乳业在山东胶东地区降价收奶的事件以蒙牛让步暂时终结,但其中所牵扯到的产业问题却依然缺乏应对之策。
乳业从业人员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价格问题受市场规律的影响,但是中国的产业模式不健全,上下游之间不能达成利益协同,而是零和博弈,因此拥有强势话语权的企业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奶农的利益就会受损——这种扭曲的供需关系是诸多问题的根源,奶荒或者过剩皆由此而起。
降价收购非个例
“原奶价格有较强的波动性,2014年以来,国内、国际奶价均有较大降幅,我公司收奶价格亦会据此进行调整。”蒙牛乳业内部人士于9月24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公司与莱西个别奶站在收奶价格上的争议已妥善解决,双方已继续合作。”
时间要推至7月底,蒙牛乳业泰安有限公司(下称“泰安蒙牛”)负责人在青岛即墨市向各养殖场宣布,自8月1日起,青岛、烟台和威海等地的牛奶收购价格从7月份的4.5元/公斤降至3.5元/公斤。
对此,泰安蒙牛方面给出的降价理由是,受国外进口原料粉价格大幅下降影响,企业减少了对国内奶源的需求;其次,国内消费市场疲软,导致企业成品消费需求不旺;加之奶量供大于求,企业满负荷运转。
虽然理由充分,但是却忽略了供方因素。据奶农介绍,当地鲜牛奶的成本价在3.7元/公斤左右,蒙牛给出的3.5元/公斤的收购价,连成本都无法收回,所以联合起来向蒙牛方面提出抗议。
据了解,当地奶农于2012年2月1日与蒙牛乳业签订《生鲜乳购销合同》,有效期至2015年1月31日。2014年5月29日,双方又重新签订了一份五年期的《生鲜乳购销合同》。而两份合同最为显著的区别在于,新合同取消了2.8元/公斤的最低保护价,并在“随行就市”定价的基础上补充了“根据供给关系”条件。
依照上述协议,蒙牛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做出降价决定,并未违反合同规定。但是,奶农认为,当时雀巢在当地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的鲜牛奶收购价格为3.9~4.05元/公斤,伊利为4.2~4.3元/公斤,光明为4.1~4.2元/公斤,蒙牛为3.5元/公斤明显违背合同中的“随行就市”约定。
几经博弈之后,蒙牛方面做出让步,自9月16日起,收购价格在3.5元/公斤的基础上上调0.4元/公斤,双方继续购销合作。事件看似已经平息,但是,据记者了解,近期蒙牛已经交付了8月份的奶款,单价在3.4~3.5元/公斤,而奶农仍希望向蒙牛方面追讨8月份的供奶损失。
另据蒙牛在山东的奶农透露,蒙牛在山东中西部地区的收奶价格也下降约0.4元/公斤。还有一位为另一品牌供奶的奶农告诉记者,他们虽然没有降低收奶价格,却在收奶检测上提高了标准,以未达标为由拒绝收奶,将生产出来的鲜奶低价卖给大包粉公司。
而济南、泰安、东营等地的奶农反映,一些乳企对日产1吨左右的奶站已经拒收。
利益博弈的双输局面
在北京普天盛道企业策划机构董事长雷永军看来,不论是乳企还是奶农,在价格方面的据理力争都没有错。但博弈的结果无法导向双方共赢,根本原因在于国内不健全的产业模式。
中北蓝海FMCG品牌营销策划机构首席运营官王子恒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国内生鲜乳的价格及需求都受制于国际大包粉的价格。2013年,恒天然肉毒杆菌乌龙事件发生后,国际大包粉的进口量一度下滑严重,国内企业只能以国内大包粉和生鲜乳来填补原料亏空,还引发了“奶荒”。
2014年大包粉恢复供应后,价格持续走低,从年初的40000元/吨已经降到了8月份的24000元/吨,这就会促使企业大量采购进口大包粉,而舍弃国产大包粉并减少生鲜乳的采购。王子恒指出:“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进口大包粉在品质和价格上都占据优势,是企业首选,而且为了减少成本,但凡可以以大包粉取代生鲜乳的原料成分,都会用前者替代,所以,今年生鲜乳的需求量是下滑的。”
许多企业对这种价格波动考虑不足,在进口奶粉价格一路上行,年初回落到40000元/吨时,很多乳企预盼价格即将反弹,所以大量采购进口粉,没想到价格却一路下探,导致很多乳企库存积压。据乳业从业人士透露,已经有奶粉进口商因此出现巨额亏损。
“蒙牛、伊利等大型企业,在收奶的过程中,肯定是优先收购规模较大、品质更有保障的牧场的原奶,在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规模较小的散户。”王子恒表示这就导致在需求被满足的情况下,企业必然地会向散户压价。
因此,上述业内人士指出,蒙牛事件应该是一个普遍现象,大型乳企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应该是当前国内乳业格局的一个缩影,蒙牛与奶农的价格之争,只是揭开了冰山一角。”
在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看来,这再次揭示了国内乳制品行业由来已久的问题,即整个产业链条中下游乳制品企业占据优势地位,而上游养殖户利益无法保障,同时这也是国内生鲜乳价格上下波动严重和供应不足等诸多问题的根源。
“牧场和工厂的分体模式,势必会产生这些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王子恒告诉记者,牧场一般都存在投资多、回报周期长、风险大的问题,所以往往比较依附下游生产企业。“国外大多是牧场和工厂互相参股,这样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即使一方亏损,还可以另一方来反哺,这是比较成功的模式,而国内仍是双方对立,很难实现共同盈利。”
出路何在?
而此次事件以蒙牛提价0.4元/公斤收尾,看似奶农在价格争夺上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从长期的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其前景堪忧。
从2013年开始,各项“乳业新政”不断出台,“自建、自控奶源”屡被提及,并且成为能否获得国家政策支持的条件之一。在此背景下,各乳企业纷纷兼并或是兴建牧场,以求对奶源有所把控。
以蒙牛为例,其主要原奶供应商现代牧业去年下半年在山东商河县投资兴建万头奶牛养殖场,而该公司80%~90%的原奶都协议供应蒙牛,届时新牧场投产后,将在更大程度上满足蒙牛生鲜乳的需求,那么蒙牛对散户生鲜乳的需求也就会进一步降低。“到那时,或许不再仅仅是降价收奶的问题,而是停止与散户合作的问题了。”王子恒指出。
包括马云20亿投资伊利牧场、恒大成立恒大牧业等,也都证实了乳企巨头对规模化养殖和大型牧场的需求。“这些资本的进入有助于国内奶源向集约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规范乳业产业链,”王子恒认为,“乳企要有自建、自控奶源,形成上下游的利益共同体,才不会出现牧场和工厂互博的现象。”
但是,对散户来讲则有可能被彻底“淘汰出局”,“要么大,要么死。”王子恒认为,农户的出路只有两条,一个是以片区重组起来,形成规模中等的合作社,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和经营,来加强与企业合作中的话语权,要么就退出市场竞争。
原标题:蒙牛降价购奶背后:奶粉进口激增奶荒变奶源过剩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