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导刊》刊号:CN11-5478/R 国际:ISSN1674-0270

登陆 |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为“调制乳”标识事件背后的媒体理性叫好

2014-09-01 10:25:37 来源: 齐鲁晚报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食品名称标注的事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此次“调制乳”标识事件的安全着陆,大有将坏事变成好事的势头,为调制乳产品“正名”的势头。

  就在前几天,刚有记者在湘潭妇幼保健院产妇死亡事件的报道中,因不专业客观给医院造成不良影响,而被中国医师协会投诉。如今又有了此次各媒体在“职业打假人状告乳企‘调制乳’标成牛奶卖”一事报道中“隆重”为行业“正名”的案例。在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当下,像“调制乳”这种很容易闹成行业风波的事,最终能修来这样的“正果”,实属难得,不能不让人为其背后乍现的媒体理性叫好。

  对于此次由职业打假人状告乳企引发的打假新闻,一开始“来势凶猛”的态势对乳品行业十分不利。比如,一上来就有媒体据打假起诉案写出“我们还要喝多少年‘假牛奶’”之类的新闻。这让众乳业人士看了难免会胆战心惊。毕竟,这样的标题读后总给人以“调制乳不是牛奶硬充牛奶”的感觉。

  所幸,相当一部分主流媒体在后续报道时更加理性客观全面。尤其是企业自身、行业协会、相关专家均能及时接受媒体采访,坦诚对公众表达他们的观点:该揽责的揽责,该改过的改过,该反思的反思。与此同时,关于调制乳的质量属性也在媒体报道中得以完整。有人说,职业打假人状告几大乳企的这一周,几乎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乳品知识科普周。而这恐怕也正是“调制乳”事件最终没有闹成食品安全信任危机的主因所在。

  当然,会有人说,职业打假人状告乳企“调制乳”标成牛奶卖已在法院立案审理的事实,其本身就很具新闻性,媒体据其报道有何不妥?再说,及时是新闻的特性,记者既不是专家也不是侦探,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内一眼看透事情的表面和深意。然而,尽管满腔热情志在为公众利益代言、替弱者发声是媒体的责任,但毕竟职业打假人是一个很有争议的特殊群体,他们专以知假买假高倍索赔而牟利。我们不仅要研究手头已掌握的新闻事实,还要研究下职业打假背后的真实意图,提前预设一下报道之后的影响。毕竟,“调制乳”是一个公众还不太了解却可能影响整个乳品行业的敏感词。

  采访中,当谈起此次职业打假人状告乳企标签标注之事,省工商局消保处有关人士首先提醒记者要看到职业打假人的“AB面”,辨证看待、谨慎处理职业打假报道,不要让“调制乳”标注一事成误伤一个行业的质量新闻。我想,同行们后来所发的各种报道,肯定同样是在深入调查、听取各方意见后形成的。

  在食品安全的报道上,媒体已犯过诸多让业内权威“瞠目无语”的错误。而此番媒体对“职业打假”叫板“调制乳”标注事件的客观全面报道,无疑是一个不错的开端。各种声音、角度和观点的全面展现,如一缕理性之光,既照出了乳品行业标识不规范、科普不到位的短处,也证明了“调制乳”本身的牛奶属性,无异于一场效果极佳的科普。

  其实,只要当媒体人负责任地举起自己的镁光灯,人们会惊奇地发现,有许多所谓的食品安全事件,有时候可能只是个误读。

  原标题:为“调制乳”事件背后乍现的理性之光叫好

  如果您想随时随地了解更多关于食品相关新闻、食品安全事件及食品安全常识等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号:cnfoodsafety

微信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调制乳 食品标示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食安中国 Copyright © www.cnfoodsafety.com 2012-2015 版权所有 海淀分局网络备案编号:1101085079,1101055372京ICP备09075303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39号万地名苑2号楼504室(邮编100039) 联系电话: 010-88825653 业务咨询:010-88825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