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导刊》刊号:CN11-5478/R 国际:ISSN1674-0270

登陆 |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移动互联网新技术将帮助中国实现食品安全

2014-08-26 10:33:03 来源: 光明网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福喜事件与中国食品安全难题破解之道”学术研讨会于8月23日成功召开,并在日前胜利闭幕。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弘毅生态农业科研团队、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北京工商大学食品政策研究中心等10多家食品安全相关组织,以及数十位食品安全相关的著名学者、著名记者等各界人士共同发起,并以线上、线下两个会场同时独立进行的方式举行。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负责承办线下的现场会议“江南论坛”,决不食品安全工程秘书处负责承办线上的网络会议“决不论坛”。

  众多业界知名专家学者、食品安全志愿者和中国食品安全产业界人士,均在本次会议上针对中国食品安全难题提出自己的破解之道。“将人类口粮与动物饲料分开生产”、“走生态文明之路”、“不检测不认证,通过决不标志、标准和移动互联网食品安全监管平台,实现中国食品安全”、“建设声誉机制”、“保护与鼓励举报人”、“完善过期食品监管制度”、“创建食品安全指数”、“设立国家食品安全奖”等创新方案,精彩纷呈。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提交的方案文章是《分类生产口粮与饲料粮,从源头减少食品污染》。他说:目前人与动物粮食消费已形成了“1:2”格局。但让人吃动物粮,动物吃人粮,这本身是不科学的。用同样的方法生产人的口粮与动物的饲料粮,且这些办法都基本上围绕少投入人工、多投入化学物质和机械能为主。机械替代人工是科学进步,但用化学物质尤其转基因以后,让食物带毒,从人类健康的角度就是科学的退步,这势必造成工厂周围环境污染、农田生态系统污染、食品污染、人体疾病(尤其各种癌症)增多、医患矛盾加剧,这个过程带动了化工厂、人药厂、兽药厂、医院、殡葬与墓地等产业GDP的增长,但是这一系列产业是以牺牲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为代价的。他建议:选择生态环境优良、远离工业污染、且具有传统耕作的农业区域,采取生态循环和精耕细作的办法,杜绝或部分拒绝化肥,杜绝农药、农膜、添加剂、除草剂、转基因,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采取精耕细作的办法,实现用少量耕地满足13亿人对优质粮食的需求。而对于动物养殖需要的饲料粮食,则可采取粗放式的现代农业方法,可以使用化肥农药,使用大型机器设备。他同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成立中国有机农业专业协会。

  江南大学教授、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主任徐立青认为:改善食品生产与经营的相关环境是破解当前中国食品安全难题的基础。对于目前中国为什么会发生那么多人源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原因,他认为是由于当前食品生产和经营的环境存在重大的缺陷。福喜公司在科技和制度上其实都有足够的能力保障它生产出来的食品符合规范,但出于竞争的需要,随着本土化的逐步实施,一些本土化的高管,逐步使这些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理念“中国化”,不择一切手段攫取利润,以保障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建议:政府应逐步公开所有的相关食品安全形势的数据,做到信息透明和对称,让百姓知道真相,天塌不下来;食品生产和经营者,必须严格按照法规制度,公开相关信息,让消费者知情;要有切实的制度和措施保护与鼓励举报人;清理现有的所有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分门别类研究,对于现在可行的坚决推广实施,真正做到,法律规章面前人人平等;加大关于技术保障手段的投入,利用现代技术保证法规制度的有效实施。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课题组研究员邢东田认为:从最近曝光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比如福喜事件,以及社会上“养猪的不吃猪”、“养奶牛的不喝奶”现象来看,已经发展为行业欺诈,集体犯罪。这种情况下,仅加强监管,远远不够,必须调整思路,探寻更深层次原因,在治本方面下功夫。他认为中国食品安全的深层原因是:(1)目前养殖、种植、食品加工各个领域包括相关科研,都将化学品作为提高产量与“改善品质”的灵丹妙药,“民以食为天”成了“民以化学品为天”,国家和社会的食品化学化导向有误;(2)对食品化学化危害认识不足,研究不够;(3)不良生活方式,危害巨大;(4)目前食品安全主要关注生产源头,但更为源头的科技不端和犯罪却无人问津。从一些重大安全事件看,相关科技人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瘦肉精就是典型案例。上世纪80年代末,相关专家明知该药用于养殖有严重毒副作用,在国外已开始禁止,他们实验时也发现问题,甚至猪都吃得爬不起来了,但仍作为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出问题后,这些专家竟把责任全推到政府头上。只追究使用者的责任,而故意提供犯罪手段的科技人员,不仅未受任何惩处,还升职、获奖、发财。这种处理方式,起到极其恶劣的示范作用,食品科研方向越走越歪,埋下了重大隐患。(5)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证。一些业内人士对媒体曝光意见很大,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是恶意炒作出来的,是“妖魔化”。其实他们比谁都清楚,目前存在的问题要比暴露出来的严重得多。如果对食品安全问题能早曝光一些,多曝光一些,事态就不会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从国内外成功的经验看,媒体的有效监督与曝光,让消费者知情,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6)食品生产恶性竞争,后患无穷。他对中国食品安全难题提出了“走生态文明之路的”的破解之道:食品生产要走生态文明之路;国家应组织力量指导消费者提高健康意识和识别水平,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不能任由商家与利益相关专家误导;调整农业、食品业科研发展方向,向生态有机转变;食品安全监管重心前移,由终端商品的检测向生产过程的监管转移,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农业与食品工业,关乎国民生命健康和国家安全,其重要性超过教育、医疗,尤其那些基础性的食品,不能完全推向市场,要努力加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要给生产者特别是要给农民宽松的生存环境,使他们能安心生产。

  决不食品安全联盟发起人王义昌,提交了《不检测不认证,通过“决不”标志、标准和移动互联网食品安全监管平台,实现中国食品安全》、《在宏观“社会共治”基础上,借助移动互联网,全面实施标准化的微观“社会共治”,以破解中国食品安全难题的思路和解决方案》、《让好产品有市场,让好商家能挣钱,以破解中国食品安全难题的思路和解决方案》、《设立国家食品安全奖,重奖为食品安全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以破解中国食品安全难题的思路和解决方案》等方案文章。他认为:福喜事件的发生,深刻说明了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监管、政府监管、企业自管,尽管都绝对不可或缺,但都有着无法避免的局限。福喜事件的发生,不仅是福喜、麦当劳、肯德基这些世界级公司的悲哀,也是我们全人类的悲哀。如果我们全社会不能紧急行动起来,如果我们不能拿出颠覆性的革命性的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上海福喜这样的悲剧将永远难以避免。他又说:在为食品安全奋战的过程中,最痛心的事情,莫过于看到好产品因为没有市场被淘汰,好商家因为挣不到钱被迫同流合污。“优汰劣胜”、“劣币驱逐良币”,在食品安全领域有着典型的表现。这种状况不扭转,中国食品安全难题,就永远无法破解;中国人民的食品,将永远无法实现彻底安全。这种状况不扭转,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更有诚信滑坡、道德沦丧的重大风险。他说:(1)“决不”已率先研发并全球首创了“决不”食品安全技术体系——基于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食品安全+消费者信任”生成和发展系统。该系统在法律监管、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构建了移动互联网食品安全监管平台,该平台支持消费者、内部员工、供应商等等,通过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对目标厂商进行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人民监管”,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食品安全。(2)“决不食品”标志,不仅能将符合规定标准的粮食、蔬菜、肉禽蛋奶与其他食品区别开来,也能将符合规定标准的工厂食品、餐厅、食品超市等与同类进行区别,从而实现优质优价;(3)“决不标志”背后的“决不”食品安全标准,本质上就是一种以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信任生成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消费者和厂商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让诚信不断产生,让信任不断升华,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更具体、更生动的方式不断贯彻和实现。“决不食品”不检测、不认证,以移动互联网食品安全监管平台和人民监管的创新模式,不仅能最大限度保障中国食品安全的实现,还可为全国农民节省540-1620亿元/年,为全国市民节省10800-32400亿元/年。他呼吁党和政府将“决不”食品安全工程,列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食品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专项,列为中央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实施项目,列为我国诚信建设的重点工程;将“决不”食品安全标准作为全国农业、餐饮业、食品加工业、食品流通业的推荐性食品安全管理标准,列为全国婴幼儿奶粉企业必须遵守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同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全国农场、餐厅、食品工厂、食品超市等进行试点,并在一年后全国推广,2017年12月31日前达到30%的覆盖,2019年12月31日前达到90%的覆盖。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课题组曹斌向会议提交了《创新农技推广体制,合理引导农民生产,破解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路与方案》。他在文章中说: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蔬菜检测合格率已经达到96.6%,农残安全防控水平取得巨大进步。但是,农残安全隐患依然存在,超标事件时有发生,部分新闻调查显示个别超市农药检测设备都是摆设,批发市场农残检查效果较低,长期不能解决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严重挫伤了消费者信心,使党和国家威信受损。当前农残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现行农残防控体制,重视标准、检测和监管体系建设,忽视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对于合理引导农民用药既没有依托,也缺乏手段。他建议:尽快构建起“公益性+半公益性+营利性”三位一体的农技推广体制,并大力加强农民培训,合理引导农户生产。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刘少伟向会议提交了《建立立体式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破解中国食品安全难题的新思路和方案》方案文章;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则卫,向会议提交了《食品功效安全快速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对食品市场管理的应用》等参会文章;山西财经大学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王辉霞,向会议提交了《完善过期食品监管制度,破解中国食品安全难题的思路和方案》、《食品安全执法常态化,重塑食品市场安全新秩序,破解中国食品安全难题的思路和方案》、《完善食品供应链的透明以及全程可追溯体系,破解中国食品安全难题的思路和方案》等方案文章;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分享收获(北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存旺,向会议提交了《以市民社会为抓手促进安全食品市场发育》参会文章;中商联盟食品科学研究院总工史志龙提交了《加大协会组织在食品安全监督中的作用,破解中国食品安全难题的思路和方案》的参会文章;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北京六合神州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崔鹏,生命志Co-Founder、专栏作家韩十洲等也都针对中国食品安全难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办法。食分钟餐饮运营总监任创新、(香港)中国食品安全有限公司创始人陈群等介绍了他们的思考和实践。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顾问陈一文也以网络方式提交了《“福喜事件”是奸商行为事件,非“福喜”持久普遍要害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亚洲理事会副主席、环境保护部有机食品发展中心高级顾问、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泽江,就“从有机食品的监管看食品安全问题”主题;北京工商大学教授、食品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冯中越,就“在社会共治中注重市场治理——声誉机制的建设,破解中国食品安全难题的思路和方案”主题;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陈庭强,就“创建我国食品安全指数,设计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系统”主题;食品安全志愿者、影视编剧赵华,就“抓住严管外企龙头,严打内外勾结,确保中国食品安全”主题;上海自然之友生态保护协会食品安全工作室发起人郭准,就“食品安全透明度研究”主题;上海银杏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业合伙人沈亦可,就让‘舌尖上的中国’回归生态,社交化管理云平台与有机农产品全程透明”主题;江南大学首批至善青年学者、报刊发行研究所所长吴锋,就“福喜事件——基于新闻传播学视角的回顾、展望与评析”主题;安图万联(北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范洵,就“建立新的安全食品产业生态系统,破解中国食品安全困境”主题;江南大学副教授王晓莉,就“当‘福喜’不再生产的是福乐喜庆——中国食品安全破题刍议”主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北京“农合之家”研究组成员仝志辉,就“食品帝国、组织化小农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主题,大家纷纷发表了演讲。伽力森主食产业(江苏)有限公司、无锡金维多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伟强,中国安全食品网总裁候朝辉,江苏弘宇现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红彬等产业界代表,也在研讨会上发言,并和出席现场会的嘉宾进行了互动。

  “福喜事件与中国食品安全难题”破解之道学术研讨会共同发起人、江南大学江苏食品安全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吴林海教授,在进行会议小结时认为:福喜事件的发生,并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总体稳定、趋势向好”的基本格局与未来走势;福喜事件的发生,是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中复杂矛盾再次集中暴露的结果,是社会诚信体系失衡的体现;中国食品安全风险面临的基本矛盾是,分散化、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方式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食品安全消费之间的矛盾。构建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微观的基础是,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性改变,与此同时,努力增强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社会责任;防范类似于福喜事件的再次发生,将是一个非常艰巨与复杂的过程,可能要相当长的时间;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基本路径是,加快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型,真正形成企业、政府、消费者与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各司其职的社会共治格局,从根本上解决“相对有限的政府监管力量与相对无限的监管对象”之间的矛盾。他向与会嘉宾和社会呼吁:学术界、产业界、新闻界等多路协同,进一步强化合作,发出更强有力的声音,放大社会的正能量,共同向中央政府献计献策,共同为中国食品安全难题的破解贡献力量!

微信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食品安全 中国 新技术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食安中国 Copyright © www.cnfoodsafety.com 2012-2015 版权所有 海淀分局网络备案编号:1101085079,1101055372京ICP备09075303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39号万地名苑2号楼504室(邮编100039) 联系电话: 010-88825653 业务咨询:010-88825689